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夏天,河南信阳市商城县,有多人被一种叫做蜱的小虫子咬伤后不治身亡,并引起许多村民的恐慌。(中广网信阳9月8日消息)
一只小小的虫子,何以让河南商城百姓陷入恐慌当中。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如此看来,蜱虫不是当下一度引发全球恐慌的“超级病菌”,甚至连南京的“小龙虾”都比不上。毕竟,科学发展至今,类似小龙虾这样的水产品引发“哈夫”病的原因,医学上至今无解。
蜱虫作为一种寄生虫,可以传播疾病,早就为人所知,也有相关的防范、治疗规范。不仅卫生部在08年的时候就颁发过相关的指南,其中指出蜱虫咬人导致的无形体病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和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和陪护者,如果不防护就都有可能被感染。连河南商城当地政府也在最新的通告中指出,“基本上掌握了其传播区域和传播途径”,甚至还“下发了很多指南,同时建立了培训组进行了很多集体培训。”
可是,这一切,老百姓并不知晓。三年的时间里,当地先后发生了245例病例。更可怕的是,“很多村民都表示他们的亲属在接受在治疗时医院并未告知”。
政府知道,老百姓却不知道,信息为何被“堵塞”,公众为何不知情?信阳市卫生局一内部人士透露了玄机。原来,信阳市政府曾经研究过到底应该如何宣传这种病,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病原体和传播途径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宣传容易造成群众恐慌和产生不稳定因素,所以没有进行宣传。”
为了避免群众的恐慌和产生不稳定因素,就可以捂住相关信息,不让公众知情。我不知道当地政府何以会有这样的逻辑。但这种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其实并不少见,湖南金浩茶油致癌事件中有过,福建紫金矿业的污染事故里有过……同样发生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公众健康的事故,同样遮遮掩掩的处理方法,且是同样的“维稳”理由。
稳定当然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公众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但稳定不是以牺牲公众的知情权、不是以牺牲公众的健康为代价的。更不是靠“遮掩”来虚拟出的,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相反,用纸去包火,只会让火烧得更旺,到时候,损害的将是更多的公众健康、更多的公共利益,并且更伤害到政府的公信力。
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谴责四起的流言,可从来流言止于事实。同样的,在许多事情面前,特别是那些突发公共事件,公众所掌握的信息是相对片面的,也很难得到权威的、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政府来澄清,用事实、科学说话。用实际的工作去化解。但假如,信息在政府这里“堵塞”,相关资讯无法及时公布,公众又如何不恐慌呢?
公众哪来的那么多“恐慌”?不是公众天生胆小,也不是公众“庸人自扰”,更多的时候,还是我们主管者的思维及相关做法,对信息公开的害怕,相关工作的缺失,加上这种做法与现实的对比,无形中放大了这种“恐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