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情”虽“好”,主管者可不要“贪杯”!

(2010-07-14 20:01:39)
标签:

饮食

保健

三聚氰胺

蛋白含量

乳中

杂谈

分类: 杂谈

    “三聚氰胺”阴魂不散,再一次地重出江湖。算上当年的三鹿奶粉,后来的熊猫乳品,再到日前的最新“版本”,短短几年时间里,“三聚氰胺”在中国市场上成功上演“帽子戏法”,如此壮举,可谓空前绝后,也让人叹为观止!

    究竟是什么让“三聚氰胺”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答案无非两点,一则不法商人见利忘义,利欲熏心而胡作非为。二则监管者疏于监管,给了不法分子足够的空间。

    媒体再度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监管环节:是否又是此前的“三聚氰胺”余孽继续流向市场?难道经历过那样震惊的事件后,乳制品的监管市场还是“千疮百孔”,还是“形同虚设”?监管者也再一次地表示高度重视,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彻查。

    还原真相便又需要时间,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发现,今年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点小问题。与老的标准相比,新标准当中,关于生乳中的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而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

    尽管我们都不是乳品行业的专家,但这样的数字还是能看得懂的。无论如何,乳制品通常是被认为高蛋白的食品,乳蛋白含量当然高一点更好。而吃进肚子里的东西,菌落总数也自然是低一点更好。

    这种“该高的不高,不该低的却低”的“国标”变化,当然让人质疑——要知道,当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官方的解释是,不法奶农为了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而非法添加的!换句话说,三聚氰胺的出现,实际上都是那些“牛奶”中乳蛋白含量过低惹的祸。

    经历了那样惨痛的事件,我们痛定思痛后,就出台这样的标准?降低乳蛋白含量,或许可以减少“不法奶农”朝“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冲动,但在乳蛋白含量如此低的国家标准下,又怎么能生产出更好的牛奶呢?要知道,在国外尤其是欧洲的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一般都超过了3.0的标准。

    对此,我们的主管者不再像提到成品油价格、房价等时惯常挂在嘴上的“国际接轨”了,而是一本正经地拿出了“国情”。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

    “国情”是什么?在我国的生乳生产实践中,或许真的是如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所言:“饲料对生乳蛋白质含量影响很大。我国目前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但这样的“国情”当真合理么?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像许多小餐馆为了降低经营成本,非法使用地沟油。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当然对人体健康有害,可我们能因为这种东西大量存在,而就听之任之么?显然不能。同样的,生乳生产实践中,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草饲喂率低,只能说明这些经营主或“偷工减料”,或不“合格”生产,而不是依此为“国情”。事实上,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就指出,“降低生乳中蛋白标准,不一定对奶农是好事。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一种是受奶牛品种影响,其次是奶农不舍得花钱用更好的饲料。喂养更好的饲料,生乳中蛋白质肯定会提高。这完全是饲养技术问题。”

    如此“国情”,看来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国情,只不过是主管者的“遮羞布”。面对三聚氰胺的阴影,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监管,而不是和稀泥,不是用降低标准的方式,来给可能的不法“放水”。

    其实,从人的生理结构上来说,我们的国人并不比老外强,尽管我们的肠胃经历过地沟油、毒大米、三聚氰胺等的洗礼,可要是能有质量更好一点的食品,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的国人安心享用呢?还是奉劝主管者们一句:“国情”虽“好”,可也不要“贪杯”,遇到什么事都要拿“国情”来遮羞,还是认认真真、塌塌实实地多做一点你们的本分工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