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要求居民不得传睡衣裤出门无异于自取其辱,因为这无非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上海老百姓穿的睡衣裤不文明,二是穿着睡衣裤的上海老百姓不文明,三是上海老百姓会穿着睡衣裤做不文明的事儿。我不知道,是不是如果没有上海市政府这一纸禁令,上海老百姓便会穿着睡衣裤到东方明珠塔顶看看风景,或是到金茂大厦去喝杯咖啡?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试问全世界哪一座城市会认为居民穿着睡衣裤到楼下打瓶酱油是不文明的呢?
我一直以为,谈及上海的时候需要将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老百姓分开来看的,前者只是代理上海,后者才真正代表上海。印象中,我的每一个上海朋友都无一例外地会一边跟我“炫耀”上海话里蹩脚的外来词,一边又会向我推荐闲话上海弄堂讲述老百姓家长里短的本土方言类电视节目,所以我始终认为给上海老百姓扣上一顶崇洋媚外的帽子是不公平的,以做一个假洋鬼子为荣的的不是上海老百姓,是那些所谓的上海精英人士。
前些日子看新闻,说上海几所高校只将数学和英语两项列为自主招生考试内容,独独少了语文一项,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不考语文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英语则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我无意去反驳这样论调,也无意用很多中国人英语说得好过母语前途却一塌糊涂来抬杠,因为数学与英语的确是科学领域里的通用语言,很多有识之士也说过类似“一定要学好外语”的话,比如说傅斯年。不过,这只是傅斯年原话的后半句,而前半句则是“一定要学好古文。”
我觉得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就像法国人才不在乎自己有多少获得诺贝尔奖的同胞嘞,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法语是否依然被视作一门高贵的语言。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洋人的内衣裤可以成为时尚潮流的风尚标,而中国人的睡衣裤却只能做素质低下和不文明的代言品?人家的女神扒光了衣服还是女神,我们的老百姓穿着睡衣却成了流氓。大概真的是因为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使我们的性格被深深地烙上了自卑的烙印,于是我们永远只能做一个消费者,购买洋人用自信与坦然做成的奢侈品。上海的精英人士不都很喜欢看《阿凡达》么,他们是否会嘲笑不在乎前途的那美人太过愚昧,不识时务呢?
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所以不觉得一个国家的教育者为学生减负要从减母语做起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我只是觉得很可怜罢了。
当一群身着睡衣裤的老百姓誓死抵抗外敌的入侵,那些开宝马坐奔驰前途无量的精英人士会在哪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