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化:为何急需“能力”建设?
(2011-10-18 09:54:33)
标签:
刘洪鄞州民营医院信息化建设能力it |
卫生信息化:为何急需“能力”建设?
作者:朱小兵 来源:新卫生 2011-10-09 09:33:48
卫生信息化建设加速,但是资金、人才、组织、技术、标准等瓶颈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由此也催生了业界关于“能力”问题的讨论。
“很多城市连卫生信息中心都没有,厂家都不知道跟谁谈。”一位医疗IT企业老总感慨,反映了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有项目、无专业部门具体承担的困惑。
在数十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的直接刺激下,卫生信息化建设在2011年用如同服了“兴奋剂”来形容并不为过。在诸多地区极度亢奋之时,冷静和理性,就显得弥足珍贵。特别是资金、人才、组织、技术、标准等瓶颈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由此也催生了业界关于“能力”问题的讨论。
为何强调“能力”建设?
IBM政府与公众事业部四部总经理刘洪最近极力倡导“能力”建设。 “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我就在极力提倡卫生信息化的能力建设。”刘洪开门见山。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评价,一般会强调公平、效率等指标,但是,还有一项重要的指标往往被忽略,就是行业的能力。“往往我们看到局长、院长在探讨医改时,大多更看重能力建立。道理很简单,如果能力落后,奢谈公平没有意义。”刘洪说。
第二,信息化尚未当做行业的核心能力构成。为什么医院一谈信息化投入就要前思后想,对于医疗设备的投入却不惜代价?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还没有被认为是医院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临床信息化领域,是先做电子病历的录入系统、临床路径、系统整合,还是先做数据挖掘系统、患者服务、临床科研系统?这些都涉及医院信息系统的规划、管理和发展,实际上考验的是医院的信息管理能力。
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项重大创新,更面临能力建设的重大考验。区域卫生信息化,目前普遍缺少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信息资源规划,同时,平台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能力也有待在实践中摸索。“目前,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有许多创新的做法和亮点。我觉得基本上,都与当地领导的有力推进分不开。比如上海市闵行区、厦门市等。他们都是先在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上朝前推进,然后让信息系统跟进,形成了信息化助力医改的良好发展格局。但是,区域卫生信息化仍然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卫生行业新的需求不断产生的现实条件下,对于信息系统的适应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刘洪还就EHR、EMR两大数据库建设提出看法:从实用的角度看,建立两大数据库,要有一个价值判断目标,比如,针对区域内的某一种慢病群体,或中心医院关注的一类患者,如妇幼、残疾人、白领等。即首先要有一个服务对象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诊疗、健康管理的流程和最佳实践规范,利用所有与之关联的EMR\EHR,进行适度的信息整合,之后形成个人的健康档案(PHR)。
“当对特定人群进行健康数据分析之后,单个PHR信息就变得有意义。最重要的一点,信息系统就可以实现有意义的使用。”刘洪说,“比如针对糖尿病患者,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借助PHR建立持续、动态服务的过程,把个性化的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植入。而这样一种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一定需要借助平台进行。医院有三条数据主线:运营、疾病诊断、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信息,如健康教育、护理等。通过PHR、客户关系管理,恰恰可以将EHR、EMR两大数据库打通。”
民营医院将更看重IT能力
刘洪对民营医院的信息化非常看好,这是因为民营医院的生存发展和竞争,更迫切需要信息化成为其核心竞争能力。
刘洪认为,民营医院必将热衷信息化,动因在于:
第一,费用和成本考核的需要。
第二,吸引和留住患者的需要。一些民营医院虽然就医环境还不错,但是,毕竟大多没有医疗资源的积淀。利用诸如CRM、短信、健康管理网站等手段,及时沟通,改善患者体验,无疑具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改进临床科研能力的需要。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将更加需要利用IT加强学科建设,即如何把历史数据、资料、知识,转化为医院的能力。IBM很早就搞临床科研一体化,这绝对是个方向。
第四,品牌建设的需要。民营医院更迫切地需要建立影响力和公信力,信息手段成其必然之选。“从系统化的建设来看,医院公信力必定建立在遵从度(即合规性)的基础上,包括医生的遵从度、护士的遵从度、患者的遵从度(如遵从医嘱、按时吃药)、医院运营的遵从度等,在技术上是有很多解决方案可以去帮助实现的。”刘洪说。比如,用药清单,每个清单上标注更多信息,就可以让患者很方便地了解为何要做那些化验、检查,促进诊疗服务的规范性。
IBM医疗业务的能力建设
一些区域卫生信息化后发地区,主观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找一些“大牌”的IT供应商,就可以将自己“托付终身”。这一认识存在巨大误区,实际上,由于区域卫生信息化是一项带有巨大不确定性的创新性应用实践,作为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样存在着能力建设问题。比如宁波市鄞州区域影像检验中心,让患者切实感知到实惠,这不仅与医疗资源的服务能力、临床学科能力紧密相关,而且与当地深耕医疗卫生行业多年的专业IT服务商的能力息息相关。
IBM自2004年初就在中国专门成立医疗事业部。刘洪介绍,新医改启动之后,IBM明显看到行业整体状况发展加快。同时,IBM也参与了大量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资源规划,包括了省级、医改试点城市、地级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IBM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理解更加深化,解决方案更为成熟。同时,IBM与国内众多行业独立软件开放商、IT服务商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提升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能力,也增加了IBM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包括提供规划咨询服务、软件平台设计、虚拟化技术、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在数字化医院领域,IBM重点参与实施了HRP、数据分析、医院和医院集团的系统整合项目等,积极参与到县级医院能力提升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中等规模医院和大型医院采用IBM高端设备的趋势很明显。针对地市级中心医院的信息化能力建设,IBM推出了“天工计划”,重点提供中端小型机。自2011年4月份至今,已经有18家医疗应用开发商加入该计划,并在全国推出了16套中端服务器,包括小型机、存储、Websphere中间件等。而在县级医院,我们与软件服务商合作,向用户提供了刀片服务器。”刘洪透露,“我们特别重点地在测试移动医疗和医用物联网相关方案,2011年,新推了物联网和无线医疗开发和运营平台WSE,很多医院对此非常感兴趣。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的物联化是一个方向。”
刘洪还透露了IBM在医疗行业的下一个“野心”:在医药研发和临床应用过程中,建立端到端的患者信息网。“在医药研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研发测试与临床实践的协同。临床用药反应,要能与研发及时沟通互动。但是目前在药品的研发、中试和临床应用之间的信息是阻断的,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因此,我们致力于提供一套解决方案,将医药企业、药房、医院、患者连接起来,从而改进现有医药的研制过程。”
刘洪判断,卫生行业信息化市场处于嬗变期,表现为头绪很多、变化很大,行业信息化成熟度、整体能力与实际需求很不适应,因此市场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这要求行业的决策者在规划业务的时候,既不能错失行业发展的机会,又必须审慎评估投入产出比。
关于IBM医疗行业信息化的能力建设,刘洪的体会是,首先,要占据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建立对行业有引导作用、符合国家规划和标准的解决方案;其次,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IBM与开发商的合作,凡是达成长期合作的伙伴,都特别强调能力,包括IBM有没有服务合作伙伴的能力,合作伙伴有没有能力将IBM能力转化成自身能力。第三,对区域市场进行广覆盖,包括社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这些终端用户也是医疗业务创新的原动力和市场基础。第四,基础设施的创新要齐头并进,比如医疗信息的存储问题、社区、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当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间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