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启勇:从不轻易撤退

(2011-10-08 20:30:31)
标签:

范启勇

上海市卫生局

信息中心

医院信息系统

居民健康

it

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角色。他是上海市卫生信息化的“老战士”,更是“急先锋”;他是“设计师”、更是“幕后导演”。而帮助他完成这一个个角色和使命的,正是他骨子里那股天生的犟劲。他就是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范启勇。

范启勇:从不轻易撤退

  作者:朱小兵 

 

“不轻易撤退”打动院长

1989年,上海市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成立信息科。院长把当时在护士学校任教的范启勇喊到办公室:“医院决定由你来筹建负责信息科。你思考一下,信息科应该做什么。”并且很快,医院下拨了有史以来第一笔信息化经费——20万元。

“我不会轻易地干一件事。但是,一旦干了,就不会轻易撤退。”提起当年初出茅庐的情景,现任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范启勇,言语中透着一股犟劲。而九院院长之所以敢于“砸”钱,就是冲着范启勇的犟劲来的。

范启勇的“不轻易撤退”,凭的不仅是勇气,而是他的学习和执行能力。面对医疗行业不断变化的IT应用需求,范启勇很快摸索出一套经验:“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1995年,上海新推全市医保实时结算,各大医院忙着改造信息系统。各大医院院长如临大敌,忙得不亦乐乎。范启勇从容地向院长汇报,由于九院的HIS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医院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所建系统完全能够吻合医保需求。

原来,能够有备无患、轻松闯过“医保关”,范启勇在1992年系统建设之初,就预见性地采取了几项措施:第一,上第一期以财、物管理为主的信息系统时,因考虑到医院信息的源头开始于挂号处,所以坚持挂号处与收费处业务系统同步上马。事实证明,这是可行之措,更是明智之举;第二,放弃收款人员对医疗费用价格熟悉的优势,坚持以码定价,对所有与收费有关的项目进行了统一编码;第三,执行信息颗粒度微细化原则,坚持医院使用最小核算单位的价格信息,然后归类统计。

凭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他在九院信息科一干就是10年。期间,九院累计信息化投资不到200万元,但却在全国声名鹊起。90年代中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陈育德,带领饶克勤等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成员一起来九院考察。

领航全市卫生信息化

1998年末,范启勇被抽调到上海市卫生局筹建信息中心。范启勇的大局观、前瞻性和务实,成为推动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注脚。

2000年,范启勇就组织相关医院有经验的信息主管,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对规范全市医院信息化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02年,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逐步发展,范启勇意识到,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日益加大,着手组织研究对策,并于2003年制定颁发了《上海市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策略》,从技术、管理两个维度对医院信息安全进行规范;不仅如此,信息中心还要求各院建立应急预案,保证在发生系统故障时,能维持医院正常业务的基本运行。范启勇认为,信息系统永远不发生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应当尽最大的能力,降低故障的发生频率。同时,联合上海市信息委安全测评中心,进行全市范围的医院信息安全评估。范启勇就自2004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测评,对各院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组织验收。尽管当时大家不理解,范启勇就耐心地做说服工作,“到时候你们会看到好处的。”事实也印证了范启勇这一决策的前瞻性,信息安全得到了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天,医院只要宕机超过10分钟,就会影响到医院正常就医流程,就会引发社会关注。

2007年,上海市政府明确将医院纳入到行业信息安全系统测试范围。2009年,全市在卫生行业推行了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明确将本市各医院的信息安全等级分成二级一般与二级增强二个等级。

2000年,范启勇就开始与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应用的研究。当时上海市提出,为绸缪老龄化社会,全市需要建立老龄档案。于是,社区卫生工作人员逐户上门筛查,然后录入电脑。针对这一做法,范启勇提出三点鲜明主张:第一,不仅要建立老龄档案,而且要建立全年龄的健康档案;第二,不为建档而建档,建档要与社区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第三,档案不能靠上门调查、手动输入,而应由计算机业务系统自动生成、动态更新。

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实现目标:第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实现公共卫生各业务条线的信息整合;第二步,公共卫生保健的信息和社区基本医疗信息有机整合;第三步,通过建立市、区二级平台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改间的医院卫生保健信息资源的共享。

2004年,上海市卫生局下发了建立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的通知,并且确定了“1+nX”的健康档案模块构成设想。n代表不确定的数量,X代表具体的业务应用子系统。范启勇说:“根据这个模式,我们与相关处室共同做了调查,首先提出1+5X,即将要求明确、管理规范的五项比较成熟的应用(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传染病管理、肿瘤管理)纳入健康档案的首期应用范围。”当时,摆在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面前有两条路:全市统一开发,或者各区自行开发。结果这一想法刺激了区县卫生局积极性,像闵行、长宁、闸北等部分区县积极行动,创造出一个个先进的应用案例。

2003年,范启勇还非常前瞻性地启动了另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电子病历应用研究。“当时我们避开了法律的问题,主要从提高医疗质量的角度来做。因此这两年医生工作站,尤其是电子处方、电子医嘱推进顺利,其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范启勇说, “上海市卫生信息化能够一步步走到现在,与许多领导的重视有关,同时也证明了上海坚持使用、稳步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有成效的。”

  坚守实用主义

现在,在新的管理格局和新医改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要抓什么?

在范启勇看来,信息中心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抓电子病历的应用推进。第二,抓居民健康档案的全面应用,尤其是建设上海市健康信息网,不是单纯的联网,更要有业务的协同和应用。第三,抓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现,原则上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信息化在面上推开后,要重点抓应用。尤其要关注用得怎么样,是不是解决实际问题。”范启勇强调,“区域卫生信息化之所以有意义,一是能真正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二是能够让各方面感受到工作上、管理上的方便;三是能促进条块结合、业务协同。”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已经针对社区卫生信息化应用制定了一整套评估指标系列及规范。在卫生部提出的建档率指标上,特别突出了针对有效人群的建档率。所谓有效人群,就是常年确实是需要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人群,如老、弱、病、残、妇、儿等,并重点考核各个社区对有效人群的自动建档率、动态更新率、信息利用率。这一做法,就是促进健康档案应用与社区“六位一体”工作紧密结合,让社区医生感到信息系统对业务工作的支持,让健康档案在市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做好市区两级架构的规划设计,制订标准、规范,落实应用。”范启勇说,“卫生信息化到今天,已经不用再忽悠了。现在大家都很重视信息化,关键是要实用好用。区域平台不仅要让一个个信息孤岛联上来,还要以统一的标准让数据回得去,发挥作用。”

回首在市局信息中心12年的工作历程,范启勇感慨:“我们没有走过多的弯路,根本原因是,我们特别重视实用、有效,以较小的资金实现较大的效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