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中的小小发现--关于读书的一点思考(3)

2016-10-11
乐乐8岁10个月06天
图文/乐妈妈原创
阅读的话题前面已经写过两篇了。但话题一旦开了却停不下来。尤其是有博友妈妈因为看了我的有关阅读的文章得到启发,也让他们和我在与孩子的亲子共读的思路上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认识。分享总是快乐的。所以,今天,依旧想说的是和孩子亲子共读的一点点心得。博友妈妈私底下问我,男孩,尤其是年龄小的男孩,大多对于历史,科学,动物,科幻,漫画等等书籍非常有兴趣。但是对于像《简爱》这样经典却是抵触的。要如何才能让孩子的阅读范围更广更深,甚至有兴趣,有能力去阅读那些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流传至今的名著佳作呢!?
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都是不一样,每个妈妈的做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很多问题并无法只用一个模式来解决。我自己也谈不上有什么灵丹妙药不但让孩子爱上阅读,而且在阅读路上不断进步。我只能分享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并以此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交流和提高。
乐乐在阅读《简爱》的一开始,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乐乐有一天,突然问我,妈妈,有一本书叫做《简爱》,不如你买来或借来给我看吧?我很奇怪也不知他哪里得到有关《简爱》的信息。他说,因为这个书名好特别,他想看看。只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理由,我便真的买来给他看,我想即便他现在不看也可以放着以后总有机会看的,没想他还真的用几天的空闲就看完了。在阅读的一开始,乐乐便有了一个小小的发现,故事才一刚开始,当他获悉简爱是个孤儿,而且从小寄养在她的舅妈家里。在舅妈不情不愿的收养之下受尽苦难。乐乐也开始有了联想:他告诉我,简爱和哈利波特的境况非常的相似,他们都是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都是寄养在亲戚家中长大的,而且都有对他们极为不友善,甚至常常欺压他们的表兄弟姐妹。所不同的是,简爱的收养人是她的舅妈,而哈利波特是由他的姨妈养大的。。。。。
请注意,也许,在别的家长看来,孩子的这一点点的小发现和对比毫无意义,不值一提。但是,在我看来,却是恰恰相反的,我必须在孩子的身上及时抓住哪怕只是星星之火的闪光点。我总是带着赞许的目光去看待他在成长路上的点滴经历。因为,我认为尤其是孩子还在年纪小的时期,便有一种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习惯和能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和至关重要。而这些看不见的能力才是孩子将来学习和工作的基石。
从他的这点小发现中,我便有意的帮助他进行扩大和深入。希望能引导孩子在阅读和成长的进程中不断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我适时的肯定了他,表扬他能自发的在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本书中,两个主角的身上找到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实在是非常能干的事!我再让他多想想,这两本书的作者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得到我的赞扬,心情舒畅的乐乐便会顺着我的提问,知无不言:“嗯,首先,他们两个都是英国人,J。K。罗琳,后来,她的妈妈就病死了。而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5岁时她的妈妈也死了。罗琳是现代人,她至今还活着,而且还可以继续出新的书。哈8已经出来了,妈妈,你什么时候买给我看呀?!而夏洛蒂已经去世了,她生活在18几几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清朝时期,但是是哪个皇帝?是道光,咸丰还是同治?我还得查查,那时候应该是鸦片战争,哦,妈妈,那时香港已经让英国给瓜分了去了。。。。。。乐乐的话匣子一打开就说个没完,而且越说越远,严重跑题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了,我喜欢孩子的这样海阔天空的。我得寻找时机,又把他拉了回来。
上一篇博文说到乐乐读书的快和我的慢,他读得快的原因有时是因为被书里的故事情节吸引,而且基本上没有生字,读起来也就欲罢不能,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我们常常在一个时期同读一本书,但我和他的阅读速度是不可同日而语,当他三两下看完时,总是回过头来笑话我,“妈妈,我能一目十行,为什么你就不能过目不忘了呢?!妈妈,你太慢了!”然而,我的慢也不是没有好处,有时刚好和他的快形成一种良好的互补。当他已经看完一本书,我能在适当的时候再把他拉回已看过的情节来和他进行交流,给予他一些补充,让他有机会对于看过的书重温一遍,并在重温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想和体会,这也许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温故而知新。
当我用文字把乐乐的这些读书的过程和细节写出来时,也许会给读者带来一种误会,好像我的这种做法是固定的,经过熟虑,有计划的模式,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和孩子之间的最轻松自在的一种交流,它是随时随地的,更是无时不刻的点滴积累。希望尽可能的保证孩子阅读的兴趣,以轻松,无压力的状态去获取更大的能量和更高的境界,而不仅仅是读过几本书而已。当然,这样做也就意味着我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准备,才能更好的去和乐乐交流。
当我的用心和努力积累到一定的时间和数量时,我常常就能不经意的在孩子的身上发现闪光点。说点乐乐最近的趣事吧,表面看好像和读书无关,但是,所有的问题我却能在乐乐的读书里找到答案:
星期天,他把我带到玩具店,说是只想进去看看那些玩具,并不是想买。这样简单要求我没有理由不答应呀。进了玩具店,真的只看了一会儿。出门口时,乐乐说话了:“妈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想,你总是有远虑,而我却有很多近忧喔!”
哦?!小小孩儿能有什么近忧?乐乐的话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忙问何解。“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妈妈,你总是会担心我的这个那个,比如担心我的身体呀,功课呀等等,而这些事现在都没有什么事发生,所以,你担心的都远虑喔!而我却有近忧,妈妈,你知道,我的近忧是什么吗?“
”。。。 。。。“:我直摇头,但真的很想知道耶!
“我的近忧就是,我现在想买一个玩具(枪),但是不知道妈妈你会不会答应?”:乐乐不紧不慢的回道。
哈~~兜了半天,原来是如此远虑和这般的近忧

~~~~~~~~~~~~~~~~~~~~~~~~~~~~~~~~~~
又一天,乐乐突然饶有兴趣的对我说:”妈妈,我跟你讲讲,『忍让』是有两种境界的。第一种是忍气,也就是说忍住了一时之气,但这并不算什么;第二种是吞声,这不但要忍气还要吞声,吞声就是不言语,这是一个人忍让的最高境界!妈妈,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个人忍气吞声做到了最高境界了吗?
“。。。 。。。”:我答不出来。乐乐急了:“妈妈,就是徐阶!徐大人!”
可我连这个忍气吞声做到最高境界的『徐阶大人』到底是谁还没有搞明白过来呢!哎,这大概就是多读书和不学无术的距离吧?!
(原来,他是最近在听郦波老师的《风雨张居正》,已将听完。)
~~~~~~~~~~~~~~~~~~~~~~~~~~~~~~~~
再一天,放学回家后。乐乐在厨房诵读《孟子》,读到《离娄上》篇。我在炒菜。半晌,他突然发话:“妈妈,你知道如果孟子的嫂子掉到水里,他是救,还是不救呢?”
“当然,不救,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可以救呢?”我赶紧故意回答。
“哇,妈妈,你真的很坏呀!你难道不知道,嫂溺不救如豺狼吗?”
“但是,如果救了,孟子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男女授受不亲是孟子自己说的呀?“:我故意给乐乐难题。
”妈妈,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喔!如果看到有人掉水里也不去救他,真的如豺狼喔。妈妈,您难道不知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吗?这里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也就是救人是有很大的功德的喔。所以孟子说,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妈妈,你真的要懂得变通喔!“
乐乐目前正在读《孟子》,只是素读,没有解释,我也从来没有给他提供有关《孟子》的解释版,但今天从他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他对于『嫂溺』的问题还是有一番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喔。孟子主张权变,读书最重要不能读死书,不但要读懂,还要知道变通,这也不能不说是读书带来的乐趣之一。
附上《孟子·离娄上》原文:(网络文字)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解释:
这是孟子与淳于髡这两位学者,曾经有过一番精彩的辩论,
他们辩论了嫂子溺水救不救的问题。
淳于髡: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吧?
孟子:是的。
淳于髡:嫂嫂溺水了,做小叔的看见了,能不能用手去拉救她呢?
孟子:嫂嫂溺水了不救,这种人无异豺狼。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但救嫂子,是权宜之计啊。
淳于髡:那现在天下都被淹溺了,你为什么不伸手拯救呢?
孟子:天下溺,要用“道”去援救。嫂溺水,要用手去援救。难道你想凭双手一个一个地去拯救天下吗?
“ 男女授受不亲”是当时的礼制。周礼规定:男女在递、接物品时双方的手不能接触。所以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但孟子又认为礼不是死板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变通,而且必须变通。比如当嫂子溺水的时候,小叔子此时不应拘泥于“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规,应伸手去拉她,否则就是见死不救,这就与豺狼无异了。
孟子的话,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了他的辩证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

放学后,去公园,看见这荷花,我不禁抱怨道:”哎,这秋天的荷花乱七八糟的,这么难看!“乐乐却不同意,他开心的说:”妈妈,你是不是忘了?留得残荷听雨声?!“我:。。。。。。”



下期再见啦!!
感谢新浪首页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