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一点思考(1)--孩子阅读的质与量

2016-09-22
乐乐8岁9个月17天
图文/乐妈妈原创
眼下学校和家长都相当的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从这个四年级开始,乐乐的学校开始增加了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课。就是每次上课,选一篇文章让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精读,包括朗读,理解,和分享等等,旨在训练同学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每周一堂的课外阅读课是以前一到三年级没有过的。在学校里,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能力都是不尽相同
的。用一篇文章,一刀切的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恐怕也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但是学校的努力方向是对的,值得鼓励的。每周额外的增加一堂课,对于平时有一定教学任务的老师来说应该不是非常轻松的事。老师也不可能根据每个孩子阅读能力和状况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的质量。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所以说到底,孩子的课外阅读还是来自学校之外的,家庭的介入或是其他渠道的获得。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个学年,学校都有给孩子们下达一定的阅读指标。老师给孩子们每年发一本阅读记录手册,让孩子们用来记录这一年的阅读数量和体会。低年级的孩子必需在家长的协助下才能顺利的完成这样的记录。学校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大统计,每个年级选出本年度阅读量最多的一位孩子进行奖励。并被评为本年度的『阅读小博士』。从一年级开始,乐乐几乎囊括了每个学年的『阅读小博士』称号,成为读书最多的学生。但是,即便这样,这个阅读的计划对于乐乐来说却形同虚设。因为他在这一年里的阅读量事实上是远远超过了学校规定的阅读数量。学校的记录册上以100本中外图书为最大的上限,也就是说学校只要求学生能在一年之内读完100书就是最好的了。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并没有完成100本,或是只完成部分,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
然而,关于这样的阅读计划,长久以来,我发现家长们在具体操作中常常不自觉的走入了两个极端:
其一,可以说这类家长属于非常潇洒型的。因为这个阅读记录并不是硬性的规定。你做与不做老师是不会像平常催交功课那样要紧。而且这也不在考试的题目范围之内。既然老师不出声,考试也不用考,家长也就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来对待。有的是孩子读过的书,家长也懒得让孩子去记录。或是有的孩子根本就长期的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也就无从记录。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也不会有谁来指责孩子没有读课外书,或是要家长为孩子没有读哪些书而负责任。所以这类孩子的阅读质与量也就无从谈起。
其二,我曾经在图书馆亲眼见到一位妈妈陪着孩子(年纪与乐乐相若,8岁多)在读书。他们母子坐在一起,而他们的面前几十本书堆成一座小山,所以在图书馆里这对母子就特别的显眼。经验告诉我,他们正在完成类似乐乐学校的阅读计划(看来,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做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那位孩子的面前还放着一本阅读记录本子。他们一本接这一本读下去,每读完一本,妈妈就让孩子在记录册上抄录。直到最后,一口气读完了十几二十本。我看到那些书很多是图画,漫画,甚至是笑话之类的图书,也有几本是薄薄的百科知识类或是其他的简单的故事书,看完一本也只是几分钟的事,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完那么多本书。但要在短时间内和孩子读这么多本的书,妈妈的工作量其实也是可想而知的,有过亲子阅读的家长一定会有体会。这位妈妈也是精神可嘉!
当他们完成最后一本书放下书本时,那位妈妈一脸的满足与放心。而孩子却把书往桌子上一掷,直接累趴在台子上一动不动。直到他的妈妈独自收拾好桌子上的图书和孩子的书包,催促他起身离开。望着背着沉甸甸大书包,斗志昂扬的妈妈和无精打采,步履松散的孩子远去的背影。让人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心疼和小小的愤怒。为那妈妈,更为那与乐乐同龄的孩子。
这不仅是在生活上极力为儿子包办的妈妈,在孩子的阅读层面也是有着很强控制欲的妈妈。试想,孩子长期在这种妈妈的『关爱』下成长,能有多少的独立自理的能力来面对成长路上的问题和挑战?!更悲哀的是在这种阅读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又能有多少的养分可以支撑未来的学习之路。孩子又何来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的能力?!从某意义上来讲,这样的阅读记录是『无』胜于『有』,孩子不如用这大好的时光去外面疯玩,跑跑跳跳,去和大自然多接触。反而要真实有趣得多。
最近,和乐乐一起在读《沈从文自传》,我看到有一段写的相当精彩,也特别的吸引乐乐。沈从文从小就是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又有一更皮的表哥带动,『逃学』几乎成了他儿童求学时期的主题。他们每天想方设法就是要逃学,逃出课堂,逃到水边,山边,河边去爬树,爬山,摘野果,偷果子,游泳,捞鱼,各种野外玩耍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他在自传里写到,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里的大书讲的就是大自然。他写道: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的生活上得来,却不是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他成长的那个时代物质匮乏,没有现在如此丰富的图书可看,也谈不上什么亲子阅读。他的逃学经历让童年有了尽可能多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孩童时期的沈从文也就是这样从大自然中汲取了各种的养分和灵性,这样的基础下长大的,最终成为一代无冕之王的大作家。
所以一样的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有什么样的收获才是家长应该关心的。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是不是也要检讨一番,我做对了吗?合适了吗?
下次更多读书分享: 关于读书的一点思考(2)-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读懂名著,欢迎关注


放学后,下雨天,到处湿漉漉,乐乐正在拯救一只蚯蚓。




图书馆借到的《从文自传》,沈从文/著。书中逃学的经历对于乐乐非常的有吸引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