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如何能认识昆虫?

2016-05-23
乐乐8岁5个月18天
图文/乐妈妈原创
早上出门上学之前,早读和早餐之后,收拾停当还在争分夺秒看着《儿童百科全书》的乐乐突然跑来问我:“妈妈,你知道蜜蜂蛰了人之后会死吗?那你知道是怎么死的吗?“
这个事情人人皆知,但是究竟为什么会死倒是没有想过去深究,正在紧张忙碌中的我没法分身应付乐乐这种突然间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只能简单敷衍他,”不知道喔!“
乐乐跟在我的身后,厨房客厅进进出出,还很克制的又问,”妈妈,你忙完了吗?等你有空了,我给你说说这个问题,非常的有趣喔!“
”喔,是吗?好吧!“:看着乐乐如此有耐性,我欣喜答道,但是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乐乐等了很久,却还是没等到我能停下来听他讲有关蜜蜂的事。
他又说道:”妈妈,不如我用画的说给你听吧,你忙完了就过来看喔!“看来,乐乐是非常急于分享他所知道的那个有关蜜蜂的见识,不达目的不罢休。说完,他自己拿起笔和纸,三两下就勾勒好了,又向我凑了过来,展示给我看他的图画,解释道,"妈妈,你看...
...其实蜜蜂是用尾巴的勾刺来蛰人的,而它们的尾巴是和内藏相连在一起的,因为尾巴是钩子形状的,如果它用尾巴蛰人之后,再往外拉出来时,就会连同带它们的内脏一起拉出,这样它们就会死亡。。。。。。”听了乐乐如此细节的描述,一下子联想到那内脏一起带出的画面,实在让人觉得有点恐怖,又感觉那蜜蜂同归于尽的牺牲实在悲壮而惨烈!
最后,乐乐下了结论:“所以,妈妈,平时我们最好不要去攻击蜜蜂,但是要记住,我们不攻击蜜蜂并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了蜜蜂好,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的生命。。。。。。”
很可惜,乐乐还没说完我们就得出门了,再晚恐怕上学要迟到。匆忙间,我顾不上和他在做更多的研究和讨论。但是,他的这种探索的精神和爱护动物的思想却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他不止停留在了解哪些有趣的科学知识,还会在学习之后进行独立思考,得出了人类不应该轻易去招惹蜜蜂。最难得的是,他还认为我们不要攻击蜜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不被蜜蜂伤害,而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蜜蜂的立场,为了蜜蜂好,要爱护和保护那小小的蜜蜂!我想小小孩孩儿应该是有一个怎样的宽广而仁爱的心怀,才能自行做出如此的讨论和结论。
相比之下,作为成人的我,首先我也知道那个蜜蜂伤人之后自己也是死路一条,这是一个知识点,也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仅此而已,也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来也没有想到要去深究原因且不说,就算知道原因也会很自私的想着:哇~那小小蜜蜂竟然如此可恶!想的最多的是,下次见到蜜蜂之类的还是少去招惹它,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要紧,至于蜜蜂会怎样那是不关我事,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喔。。。。。。
面对同样的一种问题,我(作为成人)和乐乐(作为孩童)的认识和体会是如此的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实在是惭愧,汗颜。
记得两岁多时,有一天下过一场大雨之后,我带乐乐去公园里玩耍,本来欢快奔跑着的乐乐突然停了下来,嚎啕大哭,好像被什么东西吓到了。我一惊立刻跑了过去,才发现原来是不小心踩到了一条蚯蚓的尾巴(其实那长长的蚯蚓我也分不清哪儿是头哪儿是尾巴
),把自己吓哭了。后来,为了安慰惊吓中的乐乐,我和他一起把那只受伤的蚯蚓送回草丛之后,并告诉乐乐希望它好起来而且不再受到伤害。这件事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从此,每当下雨之后,他如果在半道的石板路上看到蜗牛或蚯蚓之类的小动物,就会自觉的把它们送回旁边的草丛,以免它们受到生命的威胁。
而我也总是在默许的情况下鼓励他去做这些看起来很无聊的事。这事虽小,但是在很多大人眼里是做不得的,不仅仅是因为大人们觉的那些小小的动物根本可以视而不见,还有他们觉得孩子会因为去碰触那些东西会有很多卫生问题,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等等。所以这种大人们没有耐心,没有时间,没有必要,更有害于健康的事就成了阻止孩子接触的天大理由。没有机会接触,慢慢的,孩子也熟视无睹了,麻木了。
有一次,我带乐乐和他的几个同学和家长一起去城外游玩,突然,有一位同学发现地上有一只很大的蜈蚣在爬行,那是在水泥地上,我们看见那只蜈蚣非一般的快速爬行,而且是忽左忽右的没有什么方向性的乱闯,也许是误入水泥地板,正找不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地方,看上去六神无主的样子。几个孩子乍一见到这只平日难得一见的蜈蚣,开心得尖叫起来,乐乐也兴奋的和他们凑在一起聚精会神观看着,一大群孩子堆里,只听乐乐大喊道:”哇~~是蜈蚣耶!它们也叫『百足』,让我们数一数它有几只脚。。。。。。“
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乐乐话音未落,突然,从空中飞入一只大鞋底,直穿过几个孩子的脑袋围成的空隙,说时迟,那时快!一脚下去,那蜈蚣便在顷刻间一命呜呼!
”哎哟,哇,啊,哦~~~“孩子们在一阵惋惜感叹声中一呼而散。很快又就被别的事物吸引跑开玩耍去了。那位一脚轻易结束蜈蚣性命的妈妈还得意洋洋说道,”这种东西很吓人,有毒的,看都不要看,万一孩子被它们叮到可不得了,踩死它算了,我们快点走,免得孩子们又被其他虫子咬。。。。。。“我听了真的很无语,也许这是城市里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说接触,孩子们根本上连看见的机会都被生生的剥夺了。即便有时偶然看到,家长蛮横的插上一手。无形中,难道这不是在教会孩子对于世间万事万物的无情自大,冷漠自私吗?!
人类自我标榜是高级动物,但并不是万物的主宰,我们只是地球上的其中一份子而已,虫子虽小,地球也是它们的家园。我想,家长有责任教会孩子如何善待身边的动物,与它们和平共处。培养了孩子爱护动物的同时,也是在教会他们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前一阵子,乐乐和同学放学路上在激烈地讨论『如何分辨虫子是否已经死掉?或是还活着?』因为有很多昆虫是会伪装扮死的。他的同学迫不及待抢先回答说,”嗬~~这个很容易,我只要拿一支尖尖的树枝朝那个虫子戳一下,就马上可以知道它是不是死掉了。“说完还自鸣得意的样子。
乐乐却不认同同学的说法,他等同学说完了,才有条有理的分析道,“你不要这样做喔,这样不好,我知道要分辨昆虫是不是死了有什么方法,首先你要仔细观察,看看那只虫子是不是一动不动,脸和肚子都朝上,背朝下躺在那里,而且,如果它们的四肢是散开的,乱七八糟的放在地上,那就可以肯定这个虫子是死了的虫子;其实不光是虫子,其他动物死亡时也是这样的,就连猴子和人类死了,也是一样的喔。但是,你要小心,有很多昆虫都是装死的专家,有时你看到它们虽然也是躺着一动不动,但是头和四肢都是卷起来的,有的是缩成一团的,就知道那是假死了。所以你根本不用尖尖的树枝去刺它们,那样就会伤害到昆虫的,有很多虫都是有益的呢!“乐乐一口气说完这一大堆的话,相比于那位同学对待虫子的直接,粗暴,无理;乐乐的想法中更多的是爱心,细心,责任心还有对于他人生命的一份尊重。实在让我不得不感动。如果,我们能培养孩子有一颗珍爱大自然,珍爱动物,珍惜生命的心,我们还会担心他长成有暴力倾向,蛮横无礼,自高自大的人吗?我们更相信孩子在爱护世界万物生命的同时,会成为一个敬畏生命,珍爱自己,善待他人的人!

眼观手勿动,即便是在野外,我也常教乐乐不要随意地破坏花草,攻击弱小动物。

当孩子用很长的时间观察一只小小的蚂蚁是如何工作,如何为了三餐而努力,这只蚂蚁以生命影响生命,让孩子懂得努力向上的意义!

化蝶之前的毛毛虫,让孩子大开眼界,也让他们见识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当你看到孩子们那份惊奇的眼光以及热烈的求知欲望,你又怎会舍得抹杀孩子这一次次与小虫子亲密接触的机会?!


教育来自生活的点滴积累,我从未放弃任何的『有机可乘』,让孩子去见识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未知的,迷惑的万事万物。看着这图片中死了的甲虫,突然想到,乐乐给他的同学描绘的有关死了的虫子的样子『虫子是不是一动不动,脸和肚子都朝上,背朝下躺在那里,而且,如果它们的四肢是散开的,乱七八糟的放在地上,那就可以肯定这个虫子是死了的虫子』如果孩子没有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也许无法说出如此形象逼真的话语。

一个吃剩了的,可以丢弃的苹果核有什么用?!我们把它用水养在盘子里等待发芽,几天里,孩子用好奇的眼睛一点点的观察,同时,他也体会了生命的力量和神奇,生活在石屎森林的城市,这样的经验尤其来之不易!

『螳臂挡车』听得多,螳螂却不可多得,所幸某天,这只翠绿的漂亮的螳螂自己飞进我家窗台,而且我们发现时,它不知何故已经死去多时,但是依然可见它的鲜活与威武,做成标本,能够更细致的观察螳螂的与众不同,也给孩子的童年增加不少的趣味!

从《苏菲的杰作》到《夏洛的网》,『蜘蛛』从来都是乐乐的大爱,随处可见的蜘蛛网更让孩子见识了蜘蛛们的鬼斧神工,同时学会了敬畏生命。

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是孩子天然的玩具。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看到,摸到,接触到,体会到。。。。。所有的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将化为营养去充实和滋养孩子的生命,让孩子的童年绽放光彩!而这一切,需要家长排除万难去为孩子撑开一片自由的天空!


谨以此文与妈妈们共勉,但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没有辜负孩子的童年!
感谢新浪编辑首页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