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孩子死读书?
2016-05-17
乐乐8岁5个月12天
图文/乐妈妈原创
除了经典的诵读,我和乐乐也同时在背唐诗宋词和古文。这方面的背诵和学习不像经典诵读那么大量和有系统。比较随意,随性。一般都是挑选一篇喜欢的古文或诗词,有的来自《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有的是从读经机里选出的,在早上上学路上,晚上放学路上等零碎的时间背上几分钟。如果文章较长的就分成若干小段,一星期读一小段,直到整篇能背诵。随着时间的推移,聚沙成塔,积累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以前总听得一句话叫做“时间就像挤牛奶一样挤出来的“(鲁迅的原话好像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就会有的
)。但用在乐乐的身上,倒是蛮贴切的。他背这些文章的时间确实都是挤出来的。而往往只是数分钟,最多5到10分钟,时间短,没有压力,学起来也比较轻松,所以乐乐也能长期保持兴趣而不至于厌烦,相反地,这样轻松地学习给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乐趣,还有因为这种学校之外知识的积累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充实和成就感。
他背过的一部份诗,是唐朝『诗佛』王维的,都是非常著名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别》,《红豆》,《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暝》,《终南山》,《酬张少府》,《过香积寺》,《山中》,《送梓州李使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等,未能尽录。很多妈妈会通过不同的网络渠道问我,乐乐背这么多的文章,能记住吗?他懂吗?能理解吗?我想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实,我也不是非常清楚的知道他是不是能记住曾经背过的诗词和文章,能记住多少,他理解些什么,怎么理解等等,这些也都不是一言能尽的。在和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想说说一些所得和体会。或多或少也许可以解答上面的问题。但是,功夫在诗外,当你看到孩子通过长期不懈的学习和努力而获得的一种能力;一点灵性;一些智慧,我想,我们也就不会再如此的纠结记不记得住和懂不懂得了。过程很重要,坚持才是王道,结果如何就要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最近,我一直都想找些时间让乐乐背诵屈原的《离骚》,乐乐告诉我说,他知道《离骚》很难背的(他是看电视听来的),但是他也不反对背,他说,好呀,妈妈,我也想背背看,挑战高难度!《离骚》确实比较难,难在生字多,艰涩难懂,而且很长很长,有2000多字。但我觉得对于有诵读经典经验的孩子来说,背《离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它和其他经典一样,只是照字宣读背诵而已,能不能背出来,主要是看读的熟练程度,功到自然成。读的次数够了,背诵也就顺理成章了。眼看着又是一年端午节,趁着这个好时节,我作好了准备,即将到来的六月份里就安排乐乐背《离骚》(目前正在读的是王勃的《藤王阁序》,等这篇读完就可以进行了。)希望在不久的日子里可以达成这个愿望。乐乐要努力,我要在网上为他找到适合版本的文章,大字打印,并对生字一一注音,校对,作一些前期的备课事项。为了让他在读书时多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增加兴趣,我还找了一些有关作者屈原故事的书籍和视频和乐乐一起观看。这样学习起来比单纯的背诵要立体一些圆满一些。就像《百家讲坛》里的郦波老师说的:诗词背后的那些不同的人生故事往往比诗词本身要来的精彩和动人!
前两天,乐乐在手机里听蒋勋讲王维的诗词和他的人生。他突然就问我说,“妈妈,你说,王维和哪个诗人很像?”我一时是答不出来。他说:"妈妈,你想想,王维和屈原一样都是被逼退休,被害的,而且他们俩都喜欢山水,都写山水的诗句。所以,我觉得,王维简直就是2.0版的屈原!“
听了乐乐的话,我暗喜!王维和屈原,乐乐并不是在同一时间里学习的,我一下子很欣赏乐乐能自行做出这样纵向的比较。后来,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王维和屈原虽相隔千年,但是他们的生存环境,政治遭遇,人生情怀竟是如此的相似!真是不可低估孩子的能力呀。我不知王维当年是否也读屈原的《离骚》,是否也受屈原的影响。但是,只知道皮毛的乐乐却看出来了两人的相同,相通之处,相提并论,并给他们一个很现代化的名词叫做『王维是2.0版屈原』。我知道他这句话是听《明朝那些事儿》听来的,这才是我真正佩服孩子的地方,读过,看过,听过,他不仅仅是会背诵,能记住,他还会思考,会比较,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还能时空穿越,胡思乱想,而不只是一味的死读书。起码我们当年在学校里学这些文章时是那么的单调乏味,我们自己不懂,为学而学,老师也只是为教而教,王维就是王维,屈原就是屈原,风马牛不相及,解释,讲解完了就考试,考完了就拜拜,再然后就还给老师。。。
。。。压根就没有乐乐学得如此的灵活有趣,和印象深刻。
前两天,早上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我和乐乐一大早就整顿完毕,带齐了雨具出门去学校,谁知走到半道上,教育局突然宣布因为红色暴雨,全港中小学生不用上学。学校建议学生在大雨期间尽量留在家中或其他室内安全地方等待大雨停止再作室外活动。意外得了一天的假期。在我看来却是机会难得,我想带乐乐去看雨,由于雨势颇大,倾盆而下,水花在地上,池中,屋檐,树叶间四处乱飞,久久不停。乐乐拿着大雨伞在雨中欢快的耍乐,他惊叫,妈妈,你看,水珠在荷叶上跳舞!我说,这雨下得可真是厉害,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里,阿甘在越南时看到的那些向上的,向下的,横向的,纵向的各种各样的雨。乐乐却说,”妈妈,你错了!我们的眼睛是会骗人的,人的眼睛看到的往往是假象。『阿甘』里的那些雨水都是从天上下来的,雨水是不会横的飞,也不可能往上跳的。都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假象而已。“
乐乐的话又把我吓一跳,什么时候他看问题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竟说出如此有禅味的话语!顿时令人觉得后生可畏。我都不敢再在他面前触景生情,我的感性在他理性的话语中显得那样的浅薄,他一针见血的几句话就把我那些梦一般的幻景击碎,毫不留情!
雨一直下,一直下,好像没有消停的时候。我带乐乐去国学大师饶宗颐的文化馆参观,大雨把我们困在那里好久都走不了,偌大的文化馆,竟然连一个人影都找不到,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没有,除了我们俩。也许,同学们都响应教育局和学校的号召,在暴雨期间留在家中或安全的地方,也也许大家有了更好的去处。乐乐在那里呆了很久,把带在身边的一本很厚的书看完了,书名叫《人间导师-圣严法师的故事》。大雨还是不见停,后来,他干脆在那里自己折放纸飞机。因为一个人都没有,空旷无比的文化馆里任他放飞机,在玩纸飞机时,刚好一边看了馆内电视里介绍的有关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事迹和成就。
我突然有了新发现,乐乐今天看的内容,很凑巧的,这两个人物都是同样成就非凡的名人,但是两人的身世和故事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状况:圣严法师出生在江苏省的某个地方,从小家境贫寒,穷得连读书的学费都常常交不起。但最后,在自身一步一步的不懈努力下成长为伟大的人间导师,让我们看到平凡中的非凡;而国学大师饶宗颐却生在当时富甲一方的广东潮州家庭,从小受到优秀的家庭教育,最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机缘巧合!在同一时间里,让乐乐看到了伟大人物成长的不同历程。
我试着问乐乐,让他说说对今天看到的这两个人物的感想。没想到,他略思索一下,即时用一个现成的故事来回答我的提问,他说,”妈妈,我刚刚看了圣严法师的那本书里讲的一个大鸭与小鸭的故事;圣严法师小的时候和他的爸爸在河边看到一群鸭子在游泳,由于他们的到来,那些鸭子便都游过河流,上了对岸。他爸爸便对他说,这群鸭子都游过了河,而且每一只鸭子都游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都是自己游出来的路,而且都到了河的对岸。而饶宗颐和圣严法师就像大鸭和小鸭,他们走的路不同,圣严法师家里很穷,但是他非常的努力,饶宗颐家里很富有,他还是一样的靠自己的努力,他们俩一样都没有在困难的时刻放弃而是坚持下去,最后,他们都到达了成功的彼岸!“(这是乐乐的原话)
乐乐的回答给了我无限的惊喜和动力。我如此笼统的一个问题,本来也没有指望他能答出多少名堂的,但没想到的是,他居然是现学现卖,引用了如此恰到好处的一个比喻,简单明了,却又如此的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一点也不含糊却如此巧妙的回答了我的所有提问。(未完待续喔)
感谢新浪育儿首页和新浪首页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