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话《论语》

2015-9-22
乐乐7岁9个月17天
图文/乐妈妈原创
最近,乐乐夜里诵读经典时,他最喜欢做的事之一便是给妈妈讲解《论语》。这是我一直以来都不曾预料到的。好歹咱们也读几年的古文,还文言文呐。如今竟要一个7岁的小孩儿来为我讲解《论语》?想想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还有这么多年来,亲子阅读的方式也早就悄悄的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妈妈读孩子听,到如今怎么都是孩子讲妈妈听,这风水真是轮流转呀!
乐乐《论语》的讲解方式非常认真,他会读一句原文之后再逐句用白话为我讲解一遍。有的地方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实在的例子,尽管他的例子有时还很幼稚。说实话,在和乐乐读《论语》的日子里,我自己也或多或少看了一些,但却始终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看。《论语》的难读之一是书中的大多文字实在太艰涩难懂,不像唐诗宋词那般,有的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猜到意思。更没想到,因为乐乐的讲解把一部《论语》变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多少年来,看不懂,不想看的经典竟神奇的在一个孩童的口中变得如此的轻松活泼,孩子式的思想也为论语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就像昨晚,乐乐在外婆家读经时,因为没有带平时自己正在读的那个版本的《论语》,就顺便拿了外婆家的另外一个版本的《论语》来读。读着读着,他指着一句话愤然道:妈妈,这个版本太不像样了,竟然连标点都用错!真是的!“
我赶紧一看,他正在读的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乐乐指着这个句号。说:”妈妈,这里应该用感叹号!你知道这个『宰我』是谁吗?“
。。。 。。。我摇摇头,表示不知。
乐乐急忙解释:”宰我也叫宰予,他父母死了,他不但不守孝三年,还一年(后)就吃吃喝喝,简直太不孝了,所以,这个句子要用感叹号,表示孔子对他的不满。怎么可以用句号了呢?!“乐乐接着说:”妈妈,你还记得在《公冶长篇第五》吗?这个宰予只知道昼寝,一天到晚白天睡大觉,做美梦。所以孔子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真是糟糕的一个宰予。怎么能用句号呢?“我故作镇定点点头,表示赞同。其实我统统地不知道
。于是暗地里我赶紧的恶补。回家我看了乐乐正在读的那个版本,果然用的是感叹号!心里佩服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竟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这个《论语》看来是读出点名堂来了。
他日,乐乐又指着另一段说:”妈妈,你自己看看这一段吧,很好看,简直太好看了!就像一个故事一样好看!“说实在的,陪着乐乐读了这么久的《论语》,我可是一点儿都没有觉得《论语》那么多零碎的片段有什么好看的地方,更看不出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只不过是书里有圣人说的圣贤话,非看不可。要说好看,我情愿去看一本小说。于是,我不怎么情愿的凑了过去,瞄了一眼乐乐所指的好看的地方,只见上面写着一大段原文还是出自《阳货篇第十七》。。。。。。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乐乐又问:”妈妈,这里你看出谁了吗?“我木讷地摇摇头,我看原文头都大了,还能看出这说的谁是谁?!
乐乐接着说:”那我告诉你吧,这里说的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你想想,像不像是在说《明朝那些事儿》里的陈友谅,这个陈友谅就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干了很多的坏事。结果最后就让朱元璋给打败了!对吗?“
我悄悄的拿了《明朝那些事儿》对查了一下,只见书中这样描绘陈友谅,写道:陈友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就可以形容他,那就是心黑手狠,胆大妄为!看到这里,我能不欣喜吗?乐乐能如此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倒是难得。让他这样一解释,原来那段艰涩难懂的论语片段一下子就变得可爱起来,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有吸引力。乐乐这么长时间以来的《论语》也算没有白读。
乐乐从5岁3个月开始诵读《论语》到目前7岁9个月了,大约也有两年多,在这两年多里,他读过多个版本的《论语》。从最初的儿童绘图故事版,纯原文版,到最近的权威性注释版(杨伯峻译注)。这条《论语》之路也是孩子的读经之路。更是乐乐深度阅读的成长之路。
记得当初就只是想着给乐乐读些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读本。那时候还不大有儿童读经的概念。只晓得去书店里买了本儿童版的节选的《论语》(其实书里的论语原文少的可怜),结果因为是节选的有大量插图的版本,内容有限,薄薄的一本乐乐很快就能背下来。不久,我就学习到,也意识到,让孩子读经典的书最好的方式是要给孩子读没有任何改编的原文全本。买来后,乐乐又开始从《学而第一》读起,一直读到完第二十篇,基本上是一篇用一个星期,二十篇就用二十个星期来诵读,然后再不断的进行重复。断断续续一直坚持读到今日。有博友妈妈问我,乐乐的《论语》到底读了多少篇?能背诵吗?但是,因为中间也有插读其他的经典而有所中断。所以具体读了多少遍倒是很难精确的计算(大约有六,七十遍吧)。但是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能读多少遍。也不是到底会不会背诵。读书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能把读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思想,能够从经典中获得智慧,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这个《论语》乐乐读了这么多年,不但读不厌烦,还能越读越有味,而且常悟常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不要说7岁,就是70岁的年纪读来恐怕还能悟出新意。乐乐甚至读着读着他的理想也跟着转变了,他捧着《论语》说:”妈妈,我喜欢《论语》,现在我长大不当太空人了(就在不久前的暑假里,乐乐还因为看了有关天文的书,说他长大了要当个宇航员了),地球始终有强大的地心吸引力,太空人万一掉下来太危险了,会有生命危险的。我长大要去研究《论语》,逐字逐句的研究。把论语里的问题都搞得清清楚楚。因为《论语》现在还有很多(专家)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呢!“呵~都说让孩子诵读经典,只要耕耘,不问收获。但乐乐的话却给人无限的期望。读经之路,就这样坚持着。。。。。。

原来乐乐一直在诵读的《论语》都是那种只有原文带汉语拼音的,没有任何解释的版本。这两年读下来,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我觉着我这么读《论语》,要知道是什么意思才有趣。你能不能给我找一本有解释的给我读,我很想看看,到底说的是什么,不然,这样读多没意思呀!我想着他既然认识了大部分常用的汉字,也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虽然儿童读经强调的还是素读为主,不追求注解,但乐乐不止一次的要求我给他看解释版本,我曾经给他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上下)》,那是我买给自己看的,但那个版本确实还不太适合孩子的阅读方式,只好暂时搁置。我又花了很多的时间为乐乐找到了这本权威的论语注解,让他边读边看,结果还真买对了乐乐的胃口,这书才买来不久,暑假到现在一个月,乐乐也才看了一部分,他却大呼好看,而且读《论语》的兴趣也一天天的高涨,我想,孩子大了,也就不拘泥于解释不解释的啦。既然孩子喜欢,又有能力阅读,就让他这样自然而然的看着吧。终究是有所获的。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长期坚持诵读经典的准备和铺垫,以孩子的年纪是绝对没有兴趣,更看不懂这类有时连高中生都很难读得进去的经典注解的。好处之一,将来可以轻松的面对中学的文言文,然而,这只是读经带来的一种附加的能力,并非最终目的。


我常让他读书时,有什么想到的,或书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在书写下记录。哪怕只是一个记号,也当是一种读书的笔记吧。所以乐乐的书很多都能留下他阅读的痕迹。这里他记下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几个别名。

这天,他读到有『卫青』自然是欢喜得不得了,因为他看了《汉武大帝》电视连续剧,最喜爱的便是这位打击匈奴的大英雄。


上图,必须说一下,我在和乐乐读时把第一个字『佛』很自然的读成fo(第二音),乐乐却不同意,他说,妈妈,你想想孔子的时代难道有佛教吗?你不知道佛教是孔子之后的西汉才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吗?所以这里『佛』这个字不念fo,应该念bi(第四音),『佛肸』是个人名,他是个叛变的人。。。。。。我又一次语塞
。虽然,乐乐的这个说法有待考证。

更多乐乐读书的文,下期再分享!谢谢!!
感谢新浪首页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