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诗(四)
下面具体探讨一下,诗词作品里景物的艺术化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诗里的景物艺术化究竟是什么呢?因为诗里常常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日月有亭台楼阁,有风有雨有云有霜雪等等的景物,所以,常被人比喻诗里要有画。的确,优美的诗语,常常如一幅幅画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写诗就好象在用文字做画。有关绘画艺术的一些知识当然是诗境所关联的,如一些景物的透视感、色彩感、浓淡虚实笔法以及造型艺术等等。但,注意我前面用了“好象”二字。写诗象做画,但绝不是做画。诗词写作艺术,只是与绘画艺术具有一定的艺术上的通感而已。真的完全按照作画的方法去写诗,去展现诗境里的画面,也是行不通的,那只会把诗写成一个游记而已。
诗歌诗歌,诗词还具有“歌咏”的特点。也就是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比如,格律诗里的平仄要求,其实就是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特性。而诗之押韵的特点,又相当于旋律的感觉。诗语句子的长短,实际上也有音乐节拍意义的。一首诗如果缺乏音乐要素,绝不能称为一首好诗。但写诗是否就是做音乐呢?也绝不是,这也只是在其艺术特点上与音乐具有通感而已。诗里的音乐感,其实还要配合诗里景物的分布转换以及推移等节奏。
似画不是画,似乐不是乐,似文不是文,又都要求具有这些艺术形式的通感,呵。怪不得古人云“学诗浑似学参禅”呢。就艺术的高难度来说,绝不亚于那些音乐或绘画等方面。所以,只是单说诗里如何写景,任何人是说不清的。即使有人给你列出了几种或几十种的模式和套路,也是毫无价值的。他列出来的只是标,而不是本。而我们可以从诗的本质的认识上入手,宏观地综合地看待其艺术特性,再去细化具体的写作途径,则具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方向,也可以找到只属于我们自己风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我们应该认识到,诗词中景物的特点,既不是基于画笔,也不是基于音符,而是取决于“事件”。所有的诗中情感都是有因由的,都是带有某种性质事件的影响痕迹的。比如我们的喜,我们的悲,我们的忧伤或者愤怒,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即使我们闲的无聊,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无聊”也是引起“强说愁”的事件因素。认清这个事件的性质,就可以理解情感的来由以及走向了。描写出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或者发展过程,那么,诗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景物出现,也就心里有数了。我们说的“事件”是诗意的基点或出发点,具体是什么“事件”,我们可以写出,也可以不全写出而只陈列部分事件中的背景景物。或者只写一些可以反映或联想到这事件的景物。触此景,我们便必有所思,也就有所感,也就有所诗。诗歌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事件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影响。而具体的一些景物上的描写,就是这所谓“事件”的背景。
例,晏小山有一首《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阕词把事件交代的比较清楚了,故地重游,想起旧情人,有所感伤,有所怀念,有所惆怅……。这种“感伤、怀念、惆怅”的情感,他不是直接说出的,或只是用少量的语言点出一些。更多的,是通过景物的陈列排布,或虚或实地描写,让人通过他写的这景物氛围而感觉到他这种情怀。“故地重游想起旧情人”是事件,这样的事件必有相应的感受或思绪。那么,把这事件的环境或过程的影响写出,所感所思,即使不明白写出,也会使读者感受得到。
所以,可以看的出,诗词中的景境,不是完全由画面决定的。而是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作用,而且,是围着“事件”本身而演绎的。也就是事件的影响贯穿始终。我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论,由空泛的抽象的感觉而设计环境景物是不确定的,但是由事件而确定环境,则是有迹可寻,是容易的。并且,那感觉也是此事件的情感影响。所以,由事件而确定环境景物,就可以写出这样对应的情感所需要的环境氛围。
呵,说到这有点绕。结合诗中景色安排的问题,再说的明白点:因什么事引起你写诗的诗兴,就从那“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写起。或,就围绕着那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去写。贴近事件的本源,你至少就不会没目的的乱去凑景找物寻词儿了。
我们再看这首义山的绝句《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他想写诗的起因,就是因为此时独在异乡,听到窗外的“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展转反辙无法入眠---这就是事件所在。想家,想远方的妻儿(或朋友),这种因孤独思念之情绪,是这“事件”所引起的情感涟漪。诗意要表达的是这情绪,但是,写作上,却去从这“事件的背景环境”写起。他所选的景物,就是围绕他当时事件发生的环境景物写起。短短28字的四句诗里,“巴山夜雨”这四个字就重复写了二遍,呵。这就是如我前篇所言。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景物开始写!写诗言景,从熟悉的写,从事件发生时那刻的环境写,也算是最经济最简单实惠的景描了。
围绕着事件写,实际上也给写作空间赋予更大的余地。事件的性质是有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的。那么,就可以不拘谨在一个面画上描来描去了,可以顺着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倒着写,也可以插叙写。比如义山这《夜雨寄北》,写“巴山夜雨”是眼前景,但是在第三句,忽然就转到了“西窗烛”,那就不是眼前景了,而是千里之外的家中之景了,是想念的遥远的温室家景了。空间距离跨越非常大,但很合理,因为这还是围绕着“事件”而写的。时间上也错落的很开,“何当共剪”表示那是以前的情景,期待那以前的美好生活,再次重现。时间和空间跨度,都远远超出一般画面所能表达的范围了。在尾句,作者把那飞驰而去的想象的时空,又折腾回来了---“却话巴山夜雨时”。不因想象力的极大丰富而发散难收,有始有终,完整谋篇。
诗词创作是文学艺术,而艺术(或者精彩)的前提首先是“合理”!要想做到合理,就要找准并守住自己写作的基点---事件本身。所有诗里的景描,都是要围绕着“事件”来写的。艺术允许夸张,允许联想和跳跃,但是,不许随机地无序地去夸张和跳跃,也不许没来由的联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