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衬托法

(2022-08-07 06:58:12)
标签:

转载

分类: 十、新诗学步、诗苑杂谈

衬托法 

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对立的、反面的等等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也即“烘云托月”的艺术表现方法(它同时也是一种修辞方法)。

衬托时,可以物衬人,可以人衬物、可以物衬物等等。

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二种。

衬托的作用:

1)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点,如:突出景物色彩、气氛情调、人物情绪等等;

2)使事物(人物与景物等)形象更加鲜明;

3)给人以更加深刻的感受。

(一)正衬

用类似、协调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一般只说“衬托”)。从景和情的关系来说,常见方式有: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情衬哀情二种。

1)以乐景衬乐情

以乐景衬乐情,是指诗作通过描绘明亮欢愉的景物或场景来衬托愉悦的感情的艺术表现方法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分析:

词的第三、四句描写了这样一幅鲜艳明丽的江南美景:朝阳下,江岸水边盛开着的花儿呀,是那么的火红;江中荡漾着春水啊,绿得像蓝草一样,春天的江南,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作者通过描写这样美好的春色,从正面衬托出“能不忆江南”——无限喜爱江南的强烈感情。

2)以哀景衬哀情

以哀景衬哀情,是指诗作通过描写阴晦凄凉的景物或场景来衬托悲伤情感的艺术表现方法。

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不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注:此诗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

分析:

首联写“崇让宅”的荒凉冷落,令人伤心徘徊的环境;颔联写“正月”的风、露、花、月等不堪愁对的凄冷意象。这四句用环境的凄凉来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

颈联以动写静,用“蝙拂帘旌” “鼠翻窗网”这样微细的声响来烘托寒夜的寂静。而夜愈静,愈使人感到寂寞、孤独,更愈表现出诗人对亡妻的深切忆念之情。这是反衬(反衬详解见下)

 尾联用悬想(想象)的方法,从对方落笔,想象亡妻在思念自己的情景,以此衬托自己对亡妻忆念之深切,思情之凄切。

  (二)反衬

反衬就是以反面、对立的事物作陪衬。从景与情的关系来说,有乐景反衬哀情和以哀景反衬乐情二种。前者常见,后者少见。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有以动景反衬静景和以静景反衬动景二种。前者多见,后者少见。另外还有大景反衬小景,小景反衬大景等。

 1)乐景反衬哀情

以乐景反衬哀情,是诗作通过描绘美好快乐的情景或场景以衬托低沉哀伤的情感的表现手法。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析:

这是崔颢于武昌登黄鹤楼吊古怀乡之作。 诗的后四句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伫立楼头,远眺,江面睛明,远处的汉阳城,树木历历,清清晰晰;近看鹦鹉洲上,芳草那么丰茂,碧如绿茵。这是一派开阔明丽的景象。然而,面对这美好的景色,诗人却无心欣赏,因为,暮日将坠,家乡又在何方呢?眼前见到的是江面上一派烟波浩渺,不禁乡愁顿生……作者在颔联中着力描绘的美景,目的正是用来反衬尾联的无尽愁思。这正是乐景衬哀情所取得的表达效果。 

2)以动反衬静

以动反衬静,是在诗作中通过描写动态画面以表现幽静情景的表现手法。

    分析: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

诗中的“竹喧”“泉流”“莲动”是动的,但整个环境是静谧的:你看,秋空上明月朗照,月下浣女归家,渔舟轻盈地顺流而去……这雨后的山间的一切,显得那么清新,那么幽静,人们的精神意态,又显得那么悠然,那么闲适。作者选取这些意象,并用动词来加以表现,使这本来就较为清静的夜间山野,显得更加幽深静谧。这正是作者运用“以动衬静”艺术手法取得的艺术效果。

其他反衬(略)

衬托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如:壮景衬托壮情(王维《使至塞上》);幽景衬托幽情(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等。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附:烘托法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的表现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诗句,就是用“闹”来衬“静”。还有以物来烘托人的写法。如《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烘托的作用:

1)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使气氛情调更加浓烈;

3)使感情表达更加充分。

例子见“衬托”条。

注意:烘托与衬托的作用大体相同。

不同点:

1)“烘托”在描写时重在写侧面事物,而衬托则是主要事物与陪衬的事物在描写时未必有轻重之分。

2)在描写目的上,烘托是为了表现主要事物,而衬托除了以此衬彼之外,还可以互相衬托,如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等。注意,若是动静互衬的,在某种情况下也叫动静结合,那是二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也即是共同合作,用以更好地表现某一情景或某一场景。

3)烘托常与诗文的“气氛、情调”渲染营造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渲染法
后一篇:悬念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