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理河
大理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45
  • 关注人气: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悬念法

(2022-08-08 07:42:57)
标签:

转载

分类: 十、新诗学步、诗苑杂谈

悬念法

所谓“悬念”,是指诗文中设置某个令读者关切的事由(一般在章节的开头,也有全章层层设置悬念的),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寻思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这与章法构思相关。

悬念法的作用:

1)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寻求事由的强烈兴趣;

2)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意蕴显得更加含蓄,丰富了诗文内容。

分析: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诗的前三句层层设置悬念:第一句便使人疑惑,为什么这个少妇春晨早起就要打“黄莺儿”?第二句解答:是因为黄莺儿“啼”。可又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不让它啼?第三句又作了解答,因为它“惊妾梦”。但又使人产生第三个疑惑:少妇你做什么梦而要这么责怪黄莺呢?直到第四句才能解开整首诗的迷团:因为少妇在梦中与远征“辽西”的丈夫相会,互诉思念之苦,相见之欢,情意正浓,不料好梦竟为无知的黄莺儿的啼声惊醒了。以此暗寓少妇对征战的怨恨之情。这样层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极大寻根究底的兴趣,也更含蓄而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美好生活的战争的不满情绪。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分析:

这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有人这样评论: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这样分析也很在理,而其实,此诗更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悬念法。

作者先发“问”,诗人寻人而“问童子”,为什么?这是一“悬”:隐含所寻之人不在。“童子”:“言师采药去”解悬。但又有一“悬”:去哪儿了?第三句又解第二“悬”,而又伏下第三“悬”:“此山中”的哪个地点呢?第四句则干脆伏下不可解的最后一“悬”:“云深不知处”。任由诗人与读者去想象了。如此,更表现出“隐者”的神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衬托法
后一篇:白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