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实结合法

(2022-08-03 07:09:30)
标签:

转载

分类: 十、新诗学步、诗苑杂谈
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就是在诗文中对事物既有实际描述,又有虚拟想像描述的一种表现方法。

“实”与“虚”是相对而言的。所谓实写,就是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写想像中的事物。也可以这样说: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见为实,想像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就诗歌而言,物象为实,感情为虚。

 虚实之间,相生相约。无虚则实无以寄,无实则虚无以显。虚,使作品显得空灵;实,使作品显得厚重。具体地说,虚实结合有如下艺术效果:

(1)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

(2)使作品描写的意境既开阔又深邃,既明朗又含蓄。

(3)使读者的审美空间更加广阔,余味无穷。

如: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分析:

诗的第一、二句用虚写抒写思念之情。诗人回忆当年与好友王卿相携“踏阁攀林”的美好情景,对比如今独自登山,不由得产生了无限的怅惘之“恨”(遗憾)。时值作者宦游江南,兵乱方息,想到如今与朋友“楚云沧海”南北一方(“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我在这边思念好友,想必好友在那边想着我,一时伤怀。于是,发出了“思无穷”的慨叹。以上这种种情形,都是诗人回忆想像出来的,也即是虚写的。这些虚拟的情景,作为全诗定下忧郁的抒情基调,为诗作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意境。三、四句实写登楼所见之凄凉景象。秋山之下,但见得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欲寄远征之人,可知当时战乱,百姓四处流亡;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这两句表现出来的是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诗句中的“秋山”、“砧杵”、“荆榛”、“寒雨”,都是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艺术形象。在这凄怆的景物描写中,寄托着诗人对友人,对亲人,对百姓的无尽忧愁与担心。这实写之景,深化了两句虚写的思念之情深意长,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

全诗虚实结合,相衬相生,情景交融。用虚笔含蓄地表达思念之情;又实写眼前具体之景,并借以抒情。使作品显得形象鲜明,意境含蓄深邃。

又如: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分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虚实结合的方法。作者看到一枝“出墙”的红杏,是实写,进而想像园内美好的春色,这是虚写。实写“红杏出墙”,充分表现了这一支红杏的生机勃勃,鲜艳可爱的形象,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像园内的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美好春色;而想像出来的满园春色,又更使得这一支出墙的红杏更加可爱诱人。这样虚实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内容,使诗的意境更幽深。

另,此诗也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词知识
后一篇:动静结合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