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青睐石狮子?
中国不产狮子,狮子不是中国的原生物种。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公元87年),西域大月氏国和安息国作为贡品,先后通过丝绸之路向汉章帝进献狮子。据说当时的人们看到这种威猛无比、被称为“百兽之王”的动物,感到非常惊奇和敬畏。但后来,威猛无比的狮子却成为最受欢迎的吉祥神兽之一,并以石雕狮子的形式广泛出现在宫殿、寺庙、祠堂和民宅门前。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是佛教传播、皇权象征、民间信仰与艺术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白马驮经到洛阳,建立白马寺,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原。在佛教文化中,狮子是佛陀的象征,代表着无畏和智慧。佛经中常将佛陀“说法”称为“狮子吼”, 能唤醒众生,能降伏一切邪见。文殊菩萨坐骑为狮子,象征智慧与威严。因此,寺前的石狮子被视为佛教的护法神兽,守卫着清净的佛法道场,是佛法威严与智慧的体现。在我国,最早在寺庙门前放置石狮子的,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洛阳白马寺。
佛教中的狮子形象与中国传统的“瑞兽”(如麒麟、貔貅)信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石狮艺术。有人考证,门前放置守护兽的习俗,在中国早有雏形(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汉代门阙石兽)。在中国社会的礼制、风水观念和等级象征体系,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后,门前摆放石狮子的现象,便悄然兴起,并逐渐传遍全国。
考古界说,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狮子是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和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中的石狮子,二者都是东汉时期的雕刻,都是站姿。唐代的石狮子较之前有了重大突破,就是出现了蹲坐形态的石狮子,并迅速成为社会主流。学者说,这种形态的石狮,给人的威压和震慑感更强。宋朝开始,狮子逐渐不再仅限于陵墓神道,朝堂宫庙这类庄重严肃的场合,而是广泛延伸到园林,寺庙,住宅,石窟等多种场合。到了明清,狮子形象已经深入民间。
门前的石狮子怎样摆?有讲究。通常遵循“左公右母”的原则。雄狮(在进门方向的左侧),通常右前爪玩绣球,或踩着一个绣球。绣球被视为“统一寰宇”和“权力”的象征,也代表吉祥和好运。雌狮(在进门方向的右侧),通常左前爪抚摸一只幼狮,或脚下有一只幼狮。这象征着子嗣昌盛、代代相传,也体现了母性的慈爱。石狮子头上的疙瘩,通常有13个,代表十三太保(最高等级)。数量越多,等级越高,皇帝家门口的可以有45个,普通官员则不能超过特定数量。石狮子嘴里通常含有一颗可以滚动但无法取出的石珠。这象征着“活”,有生命和灵性,也代表“有求必应”的宝珠。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国家一些银行门前也放置石狮子。这应该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完美地体现了传统信仰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延续和演变。有人分析,银行使用石狮子的原因,可以看作是古代宫殿、寺庙、衙署使用石狮子的逻辑在商业时代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