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赏月.追月
“赏月”由“赏”(观赏)与"月"(月亮)组合构成,字面意思就是“观赏月亮”。作为一个动宾词组,其语义指在特定场景中有意识地欣赏月色。有人考证,“赏月”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中的"赏月延秋桂,倾阳逐露葵"诗句。意思是秋夜赏月流连桂影,葵花逐日坚守本心。
“赏月”这习俗,最早能追溯到上古时期。那个时候,不叫“赏月” ,而叫“拜月”或“祭月”。这源于我们的老祖宗觉得月亮很神秘,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怀疑月亮有神仙管着。《礼记》中记载:“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即清晨拜日,晚间拜月)。 这里的“夕月”就是在秋夜祭祀月神。这为后世中秋节注入了“秋天”和“月亮”的核心基因。在这一阶段,月亮是作为祭祀的“神”出现的,活动是庄重、仪式化的,并非民间娱乐节日。每到月圆之夜,就摆上祭品,对着月亮朝拜,这算是对自然力量的一种敬畏,也可认为是最早的 “赏月” 雏形。
早期的“祭月”活动曾定在干支历的“秋分”之日。周朝专设了“冯相氏”这个官职,专门观测天文星象及制定历法。每到秋分这天,皇帝会带着大臣们搞祭月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来把祭月时间调到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天文历法推定,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第二个月,古人常以“孟(伯)、仲、叔、季”排序,故农历八月又称“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真正把“拜月”(祭月)衍变成“赏月”,那是到了唐朝以后发生的事。唐朝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后,出现了国富民强,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文人墨客会在八月十五这天,在月光下,边喝酒、边赋诗,边赏月;“赏月”直接成了文艺圈的 “顶流活动”,并逐渐由文人圈子传到了民间。有学者说,从上古“祭月”到唐朝“赏月”,承载着国人对团圆的期盼与浪漫的想象。“举杯邀明月”的豪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都化作月光下的永恒仪式。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在民间,有农历八月十四“迎月”、十五“赏月”、十六“追月”的说法。所谓“追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字面意义上的“追逐月亮”,二是文化意义上的“延续庆典”。即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据报道,在广州、香港等地,许多家庭在十五当晚团圆聚餐、拜月赏月后,在十六日晚,会再次相约好友,带上灯笼、水果、月饼和小吃,到公园或空旷之地继续欢聚。这一晚的氛围比十五更为轻松、活泼,更像一场朋友聚会。人们谈天说地,孩子们嬉戏玩耍,直到夜深。这一习俗,完美地诠释了“追”字——追赶、延续那份团圆的喜悦。八月十五通常是核心家庭的团聚,而“追月”(即十六日的活动)则更多地包含了朋友、邻里、社区之间的交往,扩大了“团圆”的范围,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丰富多彩的“追月”活动,让中秋节不再只是一个夜晚的仪式,而成为一段流淌着温情与欢乐的时光,充分展现了民间文化的活力与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极致追求。
o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