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的“八然”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岸、李良,字息霜,别号漱筒。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据介绍,1905年,李叔同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师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在东京创办“春柳社”,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后来到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是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1918年(38岁),李叔同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修习律宗,成为近代中兴南山律宗的一代高僧。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脱离世俗的意思),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1928年 进入福建,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1942年62岁,圆寂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
弘一法师除了研究和传播佛学教义以外,也留下了一段融合儒、释、道智慧的格言,内容涉及“八然”,受到后人青睐。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把李叔同的“八然”,说是源自老子《道德经》。这显然是错误的。他晚年总结的
1.
2.
3.
4.
5.
6.
7.
8.
学界评价说:弘一法师的“八然”,融合了儒家《论语》的克己、道家《庄子》的逍遥与佛家的破执(摆脱执着),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在纷繁世界中安顿身心的智慧:既有入世的担当,亦有出世的超脱。弘一法师的“八然”,是其一生修行的凝练,而非空洞的箴言。他通过极致的自律与慈悲,实践了从才子到高僧的蜕变,成为后世景仰的“悲欣交集”的觉悟者。
我在网上也看到另一个“八然”的版本,包括“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忙时井然,闲时自然;争取必然,尽其当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无论是偶然、必然、井然、自然,还是必然、当然、坦然、淡然,都是弘一法师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生态度的精妙总结。
弘一法师离开我们已经83年了,但他填写的《送别》歌词,我还能记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据介绍, 1915年回国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他的挚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后,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送别》(曲子是以前在日本留学时学来的)。上世纪40年代初,我就读初中时,英语课何老师在课余时间给我们教唱了这首当时极为流行的歌曲。因为这首歌,我记住了词作者李叔同以及他的法号弘一法师。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早春二月》曾用《送别》作为“插曲”;2004年,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专辑《百年经典1:秋水伊人》,收录了《送别》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