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与道家“无为而避世”的退守哲学不同,儒家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尽管屡遭挫折,“累累若丧家之狗”( 像无家可归的狗一样疲惫),但他从未放弃努力。这种精神的核心,被认为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评论家认为,行动的价值并不仅仅由结果来定义。这种努力本身,就是对道义的彰显,对理想的坚守,其过程就能感召他人,传承精神。正如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明知大势已去,仍奋力一搏,其就义后,“留取丹心照汗青”,其气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行动的意义超越了成败!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做事不问能不能,但求该不该;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不论结果如何,但求问心无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了一种超越功利、迎难而上的精神追求
有人会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安之若素”、“随遇而安”相比较,哪种处世之道好?这不能简单地类比。有学者说:一个完整的理想人格,往往兼具这三者:他会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去追求理想(进取);在遭遇艰难险阻时,能有“安之若素”的定力来稳住心神(坚守);而如果事情不成或环境变迁,又能有“随遇而安”的豁达来安顿生命(调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看成是出发的号角,是理想和方向;“安之若素”则是途中的铠甲,是韧性和坚守;“随遇而安”是心灵的归宿,是通透和从容。有方向、有韧性、有归宿,一个人便能在这世间既有所作为,又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通过学习 ,深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悲壮而崇高的英雄主义情怀。它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成功,而是为了确认原则的存在,是为了践行不容推卸的责任。它代表了人类精神在面对巨大困境时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