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之若素

(2025-09-28 05:45:12)


昨天(927日),年近七旬的朋友谭君制作了一个短视频。在视频里以第一人称说了一段话:“很喜欢庄子的这句话:‘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它的意思是,知道这件事情似乎无可奈何,所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我看到这个视频后,在评论区写了一句读后感:“(庄子的这句话)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安之若素’、‘随遇而安’。老年人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什么是“安之若素”?什么是“随遇而安”?在评论时我没有多讲。现在,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安之若素”的理解。

“安之若素”是一个成语,源自于《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句话:“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从字面上解释,“安之若素”的“安”,是感到安宁、平静;“之”,指代所遭遇的困境。合起来就是“对遭遇的困境,不惊慌,感到安然”。“若”,如同、好像的意思;“素”,就是平素、平常。合起来就是“像平常一样”。联系《庄子.人世间》整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有些事情自己无法改变,就坦然接受它,把它看作是命运的安排。这就是最高的德行(即“德之至也”)。这里强调的是面对不可抗力时的平静与接纳。

道家讲“安之若命”,儒家也有类似的表述。这就是常常听说的素位而行素位(安于本位)而行这个概念出自《礼记·中庸》。原文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本分,不怨天尤人。

有学者说:安之若素可以看作是道家的“安之若命”和儒家的“素位而行”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与通俗化表达。它将道家的安命与儒家的守常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极具中国智慧的处世态度:不仅被动地接受命运,更主动地在异常中保持平常心。

不要小看“安之若素”这四个字,它彰显了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变故、压力、批评或困境时,内心不起大的波澜,情绪稳定;能够将不寻常、不正常的环境或待遇,内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在其中找到秩序和平静。学者说,不因外界环境的优劣而改变自己的心境和行为准则。这通常被视为一个人成熟、有涵养的标志;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成语有时也用于中性甚至略带贬义的语境,形容对本应改变的不良现象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例如,他对周围的不公现象早已安之若素,这里就带有批评的意味。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物实践了安之若素的理念。有人提到史铁生,他在年轻时,因腰部受伤而瘫痪。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一度陷入绝望和悲观之中。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开始以写作为生的新人生。史铁生的经历不仅是对安之若素思想的生动诠释,也展示了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如何通过自我接纳和成长,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境。这些困境可能源于或工作压力、或人际关系、或健康问题等方面。当一个人面对这些困境时,如果能够坦然接受并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寻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这个人就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保持身心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老年群体来说,更应该具有“安之若素”的心态。要承认老,这是生命的发展规律,安然相对;但也可以不服老,不要过多地强调“顺其自然”,可以根据自己健康状况,根据自己的心愿,主动地、自由地、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安之若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