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神秘的数字“七”(五)“七情”是内在情志活动的综合

在中医理论中,“七”远不止一个简单的数字,除了它是女性生长发育的周期(以七为阶段)、深刻揭示女性生理变化的自然规律外,它还是内在情志活动的归纳总结(七情),用以阐述心理因素致病的病理机制。
中医理论对致病的原因,归纳为内、外两个方面,即“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就是指七种情志活动过度,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引发疾病。七种情志,简称“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外感六淫”,就是外感六种病邪。“六淫”就是六种病邪的别称,包括风、寒、暑、湿、燥、火。今天,不谈“外感六淫”,只谈谈中医治病理论中的“内伤七情”。
古代医家观察到人的情绪对身体的强烈影响:“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上逆,面红目赤,甚至呕血、昏厥;“喜”则气缓。过度喜乐使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会耗伤肺气,导致气短、乏力、意志消沉;“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使脾气郁结,运化失常,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使肾气不固,出现二便失禁、遗精等;“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会使心气紊乱,心悸、惊慌失措;“忧”则气郁。过度忧愁导致气机郁滞,常见于肺、脾两脏。
医家们不仅观察到某种情绪失常会引发特定脏腑的病症,而且也发现某个脏腑的功能失调,也总是表现为特定的情绪异常。例如肝病病人多易怒,心病病人多喜笑不休……这种双向的、特异性的联系,最终固化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的经典理论。“七情”理论是中医“形神一体”观的体现,说明了心理活动对生理健康的直接影响。
中医除了总结了“内伤七情”,而且还发现了“七日规律”。《伤寒论》中,张仲景多次提到疾病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发生转变。例如,太阳病(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感冒),往往七日以上自愈。这源于古老的“气运”思想。古人认为,天地之气(尤其是风寒之邪)对人体的影响,大约以六天为一个变化周期,到第七天会发生一个转折(或痊愈,或传变)。这与现代医学中提到的“七日周”规律,即某些疾病的发展或转变存在以“七日”为周期的现象不谋而合。例如感冒等外感疾病,若未合并并发症,通常7天内可自愈。
中医还有“七方”之说。中药方剂根据药味组成和功效的强弱,被分为七大类,称为“七方”,包括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这代表了古代医家对方剂配伍规律的高度概括,从不同维度(大小、缓急、单复等)对方剂进行了完备的分类。
总结来说,数字“七”在中医里远不止一个简单的计数单位。中医界认为,数字“七”,是一个象征自然节律、生命周期和分类完备性的哲学符号。它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核心思想——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历法、节气、阴阳消长)是同步、同构的。通过“七”这个数字,中医将人的生命活动纳入到了一个宏大而有序的宇宙模型之中。(未完待续)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