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神秘的数字七(三)为什么要为死者”做七”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 为死者”做七”。为什么是“做七”,而不是“做八”、“做九”?这涉及到对数字“七”的认知。
“做七”,又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事”等,是中国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丧葬习俗。其核心内容是指人死后(或出殡后),亲属每隔七天为他(她)举行一次祭奠仪式,依次延续到第七个七日,共四十九天,方才结束,认为这样能超度亡魂,使之得以安息。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以后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杜牧在《江南春》中就写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在佛教看来,人死之后、转生之前,其灵魂会以“中阴身”的形式存在,这是一个过渡状态,为期最多四十九天。什么是“中阴身”? 所谓“中阴身”,即 “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 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思说尚未投胎。人死后都有“中阴身”。 “中阴身”的寿命,每七日为一周期,也就是说,每七日内都有可能转世一次。所以每七日需为死者诵经、做七或拜忏、念佛,以增死者的福分,希望他(她)投生到好地方。“中阴身”寿长最多四十九日,到了四十九日还没有转世投胎,就化为鬼。所以,在亡故之后的四十九日内,要积极做种种功德。这就是佛教主张“做七”的原因。
学界认为,“做七”源于佛教,但能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传遍大江南北,代代相传,离不开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在孝道文化的熏陶下,子女为父母举行隆重的“做七”仪式,是表达哀思、竭尽孝道的最后方式,也是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孝顺的体现。因而成为一种不成文的习俗。
据介绍,完整的“做七”共分为七个阶段,每个“七”都有不同的重点和讲究,各地风俗略有差异,但大体如下:
1.
2.
3.
4.
5.
6. 六七,仪式简单。
7.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快,空间又有限,完整的“四十九天”仪式很难严格执行。很多人会简化,只过头七、三七、五七和满七这几个最重要的节点。
学者认为,“做七”是一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丧葬仪式,它融合了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人情世故,是理解中国民间社会生死观的一个重要窗口;也为生者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时间流程,来表达悲伤、寄托哀思,并且缓解突然失去亲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