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神秘的数字“七”(二)“七曜日”是怎么回事?

巴比伦人观测到的七大天体,在宗教影响下,赋予了宗教意义,对外宣传说,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即安息日。公元321年,罗马教皇君士坦丁正式颁布法令,将“七日一周”制度化,并用星期一到星期日与“七大天体”相对应。而中国在商周时期观测到的“七曜”,并没有被用作时间单位,而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象、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它通过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神煞吉凶的复杂逻辑,将天体的运行与人间的事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据学者介绍,随着佛教、景教、摩尼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商周时期观测到的“七曜”,到了唐朝,才不再完全用于占卜、择吉、风水等术数了,也用于计时,与星期相对应,出现了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的称谓,即“七曜日”,七日一。 在佛教影响下,唐朝一度流行用“七曜日”制度。但唐武宗“会昌灭佛”运动以后,佛教受到冲击,人们又不再用“七曜日”计日了。据学者分析,人们不再用“七曜日”,除了与宗教文化受到冲突有关外,与中国长期使用干支纪日(如甲子日)和“旬”(十日周期)计日密切相关。干支纪日和以旬计日,已满足社会需求,无需引入外来体系。到了清朝末年,有人把西方的“week”翻译成“星期”(行星运行的周期),代替“曜日”:如星期日代替日曜日;星期一代替月曜日;星期二代替火曜日;星期三代替水曜日;星期四代替木曜日;星期五代替金曜日;星期六代替土曜日。使用“星期”,简明实用,且剥离了星相学内涵,符合近代改革。因而很快被采用,一直到现在。
唐代以后,“曜日”计日虽然不再使用,但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这套“曜日”计日制度东传到了日本,日本全盘接受了“七曜日”的系统和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看日本的日历,从周日到周六写的正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这可以说是唐代文化在异国留下的一个“活化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