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道教八仙”中的韩湘子

中国民间有“道教八仙”的传说。“道教八仙”包括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这“八仙”并不是一次出现的。据一些材料介绍,在唐代,出现了铁拐李(原本是朝廷官员)、张果(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炼丹方士)、韩湘子(韩愈的侄孙)、蓝采和(五代南唐的流浪汉)等人的故事。宋代,有吕洞宾、钟离权以及何仙姑(广东增城的女性修行者)、曹国舅(宋仁宗皇后弟弟)的传说。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6世纪),道士吴元泰撰写了一本名叫《东游记》的神魔小说,系统地整合了此前零散的民间故事和戏剧杂剧,把这些人称之为“八仙”,并为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设定了相对完整的出身、得道经历,并详细描绘了“八仙过海””和“八仙祝寿”这两个最核心的故事。随着《东游记》的刊行和畅销,这个八仙组合从此深入人心,成为定论。我们会发现,这“道教八仙”并非由某位皇帝或由道教天尊册封,而是由人民、文人、艺人共同“选举”出来的,是最能代表中国民间世俗信仰和吉祥文化的神仙组合。今天,我不全面介绍“道教八仙”,只想谈谈其中的韩湘子。
韩湘子(即韩湘)是韩愈的侄孙(韩愈侄子韩老成的儿子),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明确记载了韩湘是韩愈的侄孙,官至大理丞(掌管刑狱的官员)。他是一个真实的官僚士大夫。韩愈著名诗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就曾提到了“侄孙湘”,即韩湘。这首诗是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 这首诗的内容完全没有提及任何神奇道术,只充满了政治失意的悲愤和家庭亲情的温暖。诗中的韩湘是一个前来送别、安抚长辈的普通晚辈。到了晚唐,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开始,就出现了韩愈有一位擅长“奇术”的“疏从子”(远房子侄)的记载,比如能在冬天让牡丹变色等。到了北宋,《青琐高议》等笔记小说,开始逐渐将故事主角与韩愈诗中的“韩湘”联系起来。故事变得更加详细,比如韩湘曾用道法在牡丹花瓣上显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来预知和点化韩愈。到了元明两代,杂剧和神魔小说盛行。尤其是在明代吴元泰的小说《东游记》(又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中,韩湘子的形象被彻底定型:他是韩愈的侄孙,年少时便得钟离权、吕洞宾点化,生性狂放,不爱读书爱修道,最终成仙。他常用道术点化执着于儒家功名的韩愈。“雪拥蓝关”的故事,也成为韩湘子最重要的标志性事迹。
综上所述,韩愈确实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那首著名的诗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的韩湘是一位官员,而传说中的韩湘子是一位神仙。将历史人物韩湘塑造成道教神仙“韩湘子”,并赋予其各种神奇法术和点化韩愈的故事,是后世民间传说和道教为宣传其教义而进行的文学艺术创作。韩湘这个人是有根据的,但“韩湘子”的故事是虚构的。从一位官员蜕变成神仙,被民俗学界认为是“历史为骨,艺术为翼”的造神过程。学者认为,“韩湘子”位列八仙,既体现了道教对文人修道者的包容,也通过“尘缘未了”的设定,强化了“凡人心性可修仙”的隐喻。
在西安市南门内西侧,与德福巷、书院门隔街相望的地方,有一座建于宋代的“湘子庙”,庙里供奉的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相传“韩湘子”曾在此地修炼成仙,北宋时期在此修建庙宇以示纪念。金元时期因战乱损毁,明代重建后成为道教重要场所。民国时期至现代,经历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2005年按原貌修复的砖木结构。庙前所在的街道,因庙而得名“湘子庙街”。这足以证明“湘子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湘子庙”至今仍是西安本地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之一,每逢初一、十五或仙诞日(农历十一月初九),会有许多信徒前来祭拜祈福。
“湘子庙”还是求姻缘的胜地。庙宇大门上写有一个巨大的“囍”字(双喜),这在全国寺庙中都极为罕见,直接点明了“喜结良缘”的主题。流传最广的祈福方式是闭着眼睛从庙门前的石板路上走过去,尝试摸到门上的“囍”字。如果摸到了,就预示着姻缘将至。这个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体验和打卡。庙内的“香泉”(湘子泉)井水,传说有阴阳调和的功效,有人在井旁祈求夫妻和睦、婚姻幸福。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西安求姻缘最灵的地方”、“湘子庙摸喜字攻略”等话题迅速传播,使其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很多年轻人前来,既是遵循传统祈福,也是一种社交体验和文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