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愈,唐代的“大学教授”

(2025-09-13 05:16:57)


韩愈这个名字,不敢说 “家喻户晓”,但凡上过中学的人,或者喜欢唐诗的人,都会知道他是一个诗人、是“唐宋八大家”的排头兵(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除了是一位文学家、大诗人以外,他还是一位教育家,担任过唐代国子监的“祭酒”和“四门博士”。“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国子监四门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专门负责教授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

据介绍,韩愈生于公元768年,河南人。792年(25岁)登进士第贞元十八年(802年)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元和元年(806年)至二年807,即3940岁,任职国子监国子博士;元和七年(812年),45岁,复为国子监任国子博士;元和十五年(820年),53岁,拜国子祭酒。

唐朝的国子监,下设国子馆、太学馆和四门馆三个单位:国子馆的学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太学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补充;四门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补充。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韩愈最先担任的是“四门博士”;后来提升为“国子博士”。802年(唐贞元十八年),在韩愈担任“四门博士”期间,有感于当时社会上以从师学习为耻、士大夫阶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恶劣风气,韩愈挺身而出撰写了论说文《师说》,抨击当时轻视师道的社会风气,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原则,重建尊师重道的价值观。

《师说》篇幅不长,400多字,分4个自然段,论述了从师学习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述了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提出了教师的三大任务:一是传道。传授儒家思想、修身济世之道(核心根本);二是授业。讲授儒家经典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三是解惑。解答学生在上的疑惑。韩愈指出:学习是每个人的必然需求。韩愈批判了当时一些人疼爱孩子,为孩子选择好老师,而他自己却以从师为耻的错误思想。在《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一个对待师生关系的新观点,那就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老师也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强于学生。只是因为听闻的时间有先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韩愈的这个观点,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辩证思想。

韩愈的生活年代离现在已有1200多年了。1200多年前韩愈在这篇文章中论述的许多观点,如对教师职责的定义、师生关系(教学相长)的论述,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正是这篇教育学的论说文《师说》,我们记住了韩愈不单是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

韩愈,唐代的“大学教授”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