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一个”优质老人”

日前,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朋友王君,给我发来了“什么是优质老人的标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优质老人”的词汇。什么是“优质老人”?
我没有找到答案。根据通常的理解,“优质老人”肯定高于“健康老人”。王君给我发来的
“优质老人”的标准,可以看作是对“优质老人”的诠释。“标准”有4条:1.
60-70岁依然能跑步游泳,活力充沛;2.
70-80岁,轻松完成日常活动,参与社区事务;3.
80-90岁腿脚灵便,能自主散步购物;4.
90-100岁,仍能生活自理,头脑清晰。除了王君发来的“优质老人的表准”,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优质老人的标准”,
也是4条,内容相同,不过表述得比王君发来的“标准”精炼明晰:1.
“优质老人的标准”是谁制定的?我没有找到答案,应该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化而兴起的一种新视角。在寻找“优质老人标准”是谁制定的过程中,我看到了 2022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共有9条: 1,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2. 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 3. 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 4.营养状况良好;5. 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6. 乐观积极,自我满意; 7.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8. 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9.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可以看出,国家卫健委所谓的健康老年人,就是指那些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生活能够自理或基本自理的老年人,他们在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相互协调与和谐的状态。“标准”突破传统"无病即健康"的认知,明确带病生存且控制良好的老年人仍可视为健康状态。“健康老人标准”显然低于“优质老人标准”。
有学者指出:“健康老人”是“底线思维”,是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公共卫生和养老政策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希望每位老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健康保障;“优质老人”是“标杆思维”,它描绘了一种理想的老年生活范式,为老年人提供了更高级的追求方向,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人到“老年”,同样可以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价值的黄金阶段。
“优质老人”肯定是“健康老人”;但“健康老人”不一定是“优质老人”。“健康”是成为“优质老人”的重要基础,而“优质”则是在此上升华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境界。如果说“健康老人”的标准回答的是“如何活得好”的问题,那么“优质老人”的标准回答的则是“如何活得有分量、有光芒”的问题。
我已年过90,属“优质老人”的第四个年龄段。当下,我的脏腑功能尚好、脑子没有糊涂,生活能自理,还能做一些柔韧、力量练习,还喜欢学习一些新事物。我争取在有生之年,加入“优质老人”行列,潇洒走向生命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