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您怎么能一天不落、天天坚持写“博文”?这个问题也是一言难尽,不好回答。对于我来说,天天写一篇“博文”,已经成了习惯,如同天天要吃饭一样。每天凌晨4点左右我能醒来,不用闹钟。醒来后,就起床、洗漱、进书房、开电脑、敲键盘,不假思索地、刻板式地完成这一系列过程。这一系列习惯性动作的形成,来自于多个因素,并且经过多年才养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得益于保尔.
柯察金的一段话。这段话,不但是我每天写“博文”的主要精神支柱,也是我几十年来学习、工作的前进推动力。
五十年代中期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在课余时间阅读小说,尤其喜欢阅读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包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日日夜夜》 等。其中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记住了小说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讲的一段话,成了我终身的“座右铭”,时时激励着我奋发向上。保尔 .
柯察金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我非常受益。我不敢指望将来能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但我一定要做一个“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的普通人。这就是我人生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随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强劲毅力。我在大学就读期间,在保尔
.
柯察金的名言鼓励下,我没有虚度年华,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因而每到期末考试,门门课都是“优”(那时实行的是“五分制”);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走向工作岗位后,尤其走向教学岗位后,我仍然牢记保尔. 柯察金的话,积极工作,敢于拼搏,先后开了四门新课(《体育史》、《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体育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教学和科研任务。1991年,获得了“陕西省先进教师”的荣誉称号。2024年6月,为迎接西安体院建校七十周年,学校举办了“师德大讲堂”,我荣幸地在“师德大讲堂”作了《我在教师岗位上曾经努力过》的报告。这是学校对我多年教学工作的肯定。2024年8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成立40周年,学会组织了一次“专题人物系列访谈”,共访谈十位,我是十位访谈中的一位。被体育史学会确定为“专题访谈”对象,是体育史学会对我几十年从事体育史研究工作的肯定。退休30多年,我没有“躺平”。1993-2005,被学校返聘12年,继续承担教学任务。2005年起,我才彻底退休。彻底退休后,我还是不敢“虚度年华”,也不愿意“碌碌无为”,仍然坚持天天健身,坚持天天学习。后来有了网络,有了“朋友圈”,在耄耋之年,以最大毅力,坚持每日写一篇千字“博文”,与亲友交流。
如今,我已经是95高龄的老人了。我珍惜自己几十年来的付出,也珍惜曾经取得的硕果。生物学家指出,人类普遍具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倾向。基于这点认识,我不欣赏“顺其自然”地过日子。每天还是按时作息,规律生活。我的信念是:生命不息,健身不辍、学习不辍、写作不辍!我九十岁那一年,曾在学生为我举办的生日宴会上讲过:“如果有一天我不写博文了,那我就毕了(毕了,关中方言,完了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我要继续天天写博文的意愿,或叫决心,一直到生命终结。这样当我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我可以告慰家人:我这一生,没有虚度年华,因而不悔恨;我这一生,不曾碌碌无为,因而不羞愧!(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