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毅力”

7月24日,朋友郭君制作了一个“美篇”,标题是:《95岁高龄老人,每天一篇千字博文。罕见!》记述了我近十来年每天写博文的那些事,有文字,有图片。我把这个“美篇”发给了我福建老家的亲人。我的一位侄孙,又把它转发给他朋友圈里的亲友,并且收获了很多“点赞”,很高兴,通过微信告诉我。我在微信里跟他说:“这些点赞的人都是冲着你来的。你人缘好,叔公沾光了!”很快,侄孙就给我回答说: “叔公优秀,是我辈的骄傲,也是我辈的学习榜样!我还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您教导我学写日记,我坚持了二十多年;不过最近几年‘日记’成了‘月记’,有时一个月或二个月写一篇,时间间隔太长了。身体锻炼就太难坚持了,练了10天半月,就停下来了。”我就回答他:“写日记,身体锻炼,难就难在坚持。坚持要有毅力;毅力来自于自己心中立下的目标。哲人说:‘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标’。我能天天坚持健身运动,能坚持天天写博文,就是因为我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到了晚年,还能健康地活着;到了临终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的侄孙当即给我说:“记住了。谢谢叔公!”
既然同侄孙谈到了毅力,就借此机会再谈谈有关毅力这个话题。
什么是毅力? “百度”的解释是:“为达成目标而长期保持努力和克服障碍的意志品质”。接着又补充解释说: “毅力”具有如下特征:1. 持久性:表现为对目标的长期专注与投入,不受短期挫折影响。2. 抗逆性:在困难或失败面前保持行动力,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上千次尝试的案例。3. 目标导向:与明确期望结合,形成内在驱动力。心理学家则认为,毅力是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1. 自制力:克制即时满足的冲动(如减肥时拒绝高热量食物)。2. 恢复力:从失败中快速调整心态并继续行动。3. 专注力:排除干扰,持续聚焦目标。
除了“百度”和心理学家的解释外,毅力被认为是成功的钥匙。九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27%;目标模糊的人占6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占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25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努力,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社会精英和行业领袖。
有学者认为,毅力与克服困难相伴而生。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增强毅力的过程。毅力不是很强的人,往往能克服小困难,而不能克服大困难;但是,积克服小困难之小胜,也能使人产生克服大困难的毅力。今天,你或许挑不起一百斤的担子,但你可以挑三十斤,这就行。只要你天天挑,月月练,总有一天,一百斤担子压在你肩上,你也能健步如飞。
我在退休后的三十年中,我没有继续做学问的打算,但也不主张“顺其自然”地过日子。我有所规划。首先,把身体搞好,不拖累家人,而自己又能在健康中享受生活。在这个目标下,我坚持身体锻炼,天天出勤,一天不落。其次,在“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的目标下,继续学习,并通过不同方式,记录学习心得、人生感悟、时事要闻、天伦乐事,留下一点晚年生活的印记。没有网络前用蘸水笔写在笔记本上;有了网络后,就在网上写,每天一篇。因为目标明确,又能自律,说到做到,因而得以一一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也算是一种有毅力的表现吧,也验证了哲人所说的:“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