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思是说:人站在极高的地方,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苏轼借"琼楼玉宇"暗喻朝廷,用"高处不胜寒"表达对官场风险的清醒认知。我在日前一次与朋友闲谈中,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凄楚;但这不是像苏轼那样对官场风险的认知,而是有感于“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前天(22日)上午,我去校医院看牙。在回家路上,途经生活小区时,偶遇几位在七号楼楼前花坛边乘凉的老同事,他们招呼我休息片刻,并告诉我住在7号楼的李君昨天离世了。接着,他们又告诉我,几天前,住在7号楼的牛君也走了。就这几天,7号楼同一个单元,连着走了两位都年过90的老同志,令人惋惜唏嘘!
7号楼位于校内的生活区,我的寓所在校外体育场北路的生活区。20年前(2006年8月),我从7号楼搬迁到现在的住所,我在7号楼住了整整20年(1986-2006)。1986年以前,我在2号楼住,住的是二室一厅;1986年住进7号楼,住的是三室一厅;2006年,搬入校外生活小区,住的是四室二厅二卫。每搬迁一次,都比前一次好。这就像民谚所说:“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
7号楼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6层,共12户,整栋楼共48户。当时搬进7号楼时,每户夫妻两人,共96人(不算家属)。前天,我与几位老同事,面对7号楼,数了数曾经的住户,现在还健在的(包括已经搬迁走的),真的是“屈指可数”。我们粗略盘算了一下,1单元还有5人;2单元1人;3单元6人;4单元4人,总共16人。40年间(1986-2025),从96人递减为16人(男5人,女11人),走了80人。这16人中,有住院治疗的,有足不出户的,能见到面说说话的,不足8人。建校70年,学校有着长足进步,与过去几十年相比,真有不可同日而语的感慨。但能跟谁说?知情的人走了,现在的在岗教师,跟他们说,他们都无法想象当年的艰难岁月。所以,有时就会产生有话无法跟谁说的孤独感。像我这样多活了几年,能多看看国家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多看看重孙子的成长和进步,从牙牙学语到背着书包上学堂,很欣慰。但每每想起走了的同学、同乡、同事,总有一番难言的隐痛,“高处不胜寒”的感慨也就油然而生。这应该是人之常情吧。
事到如今,我只有寄托于每天1-2次的体育锻炼,与练友们说说话;寄情于与老伴的谈天说地,以及每天清早写一篇的千字博文,记录所学、所见、所闻、所感的点点滴。有事可做,也就不至于纠结“高处不胜寒”,高高兴兴地过好剩下不多的晚年生活。
(附录的学校7号楼照片,系由邱方正同志提供,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