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体感温度”

气象知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除了自然温度、腋下(舌下)温度之外,还有一种体感温度。什么是“体感温度”?“百度”的解释是:“人体通过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感知的温度”。气象学家认为,体感温度其本质是对自然气温的生理性修正;它并非是单一气象指标,而是综合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因素的等效温度值。例如,当气温为33、湿度达80%时,人体可能感受到类似45的极端闷热。根据学者上面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体感温度=自然气温+湿度+风速之和,是一个综合了多种环境因素和个人感知的复杂概念。因而,体感温度,也被称为感觉温度、感知温度,它与实际气温有所不同。
生活在西安城区的人都有这种感觉:7月20日早上下了一场雨以后,西安城区气温下降了许多。据西安市气象台预报:21日最高气温为33°C,最低气温为24°C;22日最高气温为34°C,最低气温为25°C。但这两天给人的感觉还是热,闷热,在家里,照样开电扇、开空调。在气温并不太高的情况下,遭遇雨后遗留下来的湿度,人们就感到闷热,这就是气象学里所说的“体感温度”。这种感觉,按陕西人的表述,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是一种自我感觉,不能用体温表测量出来。年轻人身体调节功能好,感受到的温度相对不会那么高;老年人、婴幼儿以及体质比较弱的人群,感觉到的温度就会比较高。影响体感温度的核心因素首先是湿度,然后是风速及个人身体状况。
体感温度,是人感觉(感知)到的温度,与之相对应的叫自然温度。自然温度是指用温度计等专业仪器测量出来的大气温度,反映了空气的热状态。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就是自然温度。据介绍,自然温度是在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自然温度,一天当中,最高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一年当中,北半球的陆地上,7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在海洋,8月份最热,2月份最冷(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中国极端最高气温的地方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新中国成立前,吐鲁番曾创下了47.8的全国纪录。以后,在1953年和1956年这两年的7月24日,都出现过47.6的高温,1975年7月13日的吐鲁番民航机场还曾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温—49.6。中国极端最低气温的地方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纪录中的最低值。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北部的富蕴气象站在1960年1月20日以-50.7的低温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纪录,接着1月21日又以-51.5再创全国新纪录。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1968年12月27日清晨测得了气温-50.9。1969年2月13日漠河终于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纪录——-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