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中暑”

(2025-07-18 05:08:00)


 

近几天,西安出现了40°C以上高温天气,不少亲友通过微信、电话,希望我多加保重,预防中暑。什么是中暑?我说了几十年,只知道一点皮毛知识,说不清究竟什么是“中暑”。于是,又带着问题浏览网页,才学到了一些基本常识。

所谓“中暑”,学者的解释是:人体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导致的急性疾病,严重时可引发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中暑,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最为危险,死亡率极高。第一种类型是“热痉挛”。 “热痉挛”是高温环境下因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丢失(尤其是钠)引发的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出现短暂性、间歇性的肌肉疼痛或抽搐,常伴大量出汗、口渴、疲劳等症状,需及时补充电解质并休息。 “热痉挛”被医学界归类为轻度中暑。

第二种类型是热衰竭 “热衰竭”是高温环境下因大量出汗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体温调节失衡的中暑症状,常见表现包括头晕、恶心、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脉搏快弱等,需及时处理,以避免发展为热射病。热衰竭”被医学界归类为中度中暑。若不及时补水降温,可能进展为“热射病”。

第三种类型是“热射病”。“热射病”主要表现为体温超过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发红发热(可能干燥或潮湿),以及多器官功能损伤。其核心特征是体温调节失衡和高热引发的全身性损害,需立即救治。“热射病”被医学界归类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达50%以上。见于户外劳动者、老人、体质弱者。

高温天气可直接导致不同类型的中暑疾病,也会使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表血管扩张,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心梗、脑卒中。据《柳叶刀》的研究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就会增加 2%~5%

在高温天气下,老年群体体温调节能力差,常合并慢性病,且可能因节俭不愿开空调,出现“热射病”而离开人世。有消息报道,2022年欧洲热浪致6.2万人死亡,超80%65岁以上老人。建筑工人、农民等长时间暴露于高温,容易突发“热射病”。儿童代谢快、散热能力弱,要特别注意防晒,预防中暑(包括严重的“热射病”)。

今年,西安天气有点怪。据西安市气象台介绍,65日,西安市区气温就突破40°C,较往年同期偏早(通常6月下旬才出现)。7月中旬开始,连续多日最高温超40°C7月下旬及8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可能再次增强,需警惕新一轮40°C+高温。因此,气象台建议,要做好长期防暑准备,尤其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

谈谈“中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