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改姓?

自古以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姓,用于区分不同家族和血缘关系,通常由祖先传承,体现家族归属感;每个人都有一个名,用于区分同姓个体,通常由父母或长辈赋予,承担社会交往中的差异化识别功能。 “名”,可以随便改,而“姓”不能随便改。正如民间所说:“尚可易名,不可改姓。”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改姓现象,却时有所问,只是改性的原因不同而已。
古人为什么要改姓?原因很多。根据史书介绍,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1.
因避讳改姓。例如,五代十国时期,后晋高祖名为石敬瑭,为避讳,朝廷规定将“敬”姓改为“苟”姓;东汉明帝名为刘庄,为避讳,将全国“庄”姓改为“严”姓;东汉安帝刘怙,因父亲名为刘庆,下令将全国“庆”姓改为“贺”姓;清朝雍正皇帝为避讳孔子(名丘),将“丘”改为“邱”姓。2.
因避祸改姓。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后,后周皇帝柴宗训后裔,为避祸,改“柴”姓为“林”姓;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胡”姓 家族为避祸,改姓“涂”、姓“符”; 清朝灭亡后,清朝八旗纷纷改姓,爱新觉罗氏 改姓“金”, 钮祜禄氏 改姓“郎”或“牛”, 叶赫那拉氏 改姓“那”或“叶”……3.
北魏鲜卑族汉化改姓(早期的民族融合)。皇族拓跋氏改姓“元”,覆盖约300万鲜卑人口;独孤氏改姓“刘”。4.
皇帝赐姓。李渊、李世民在建唐之初,先后向多位开国功臣赐予李姓,包括杜伏威、徐世勣、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 等 :明代郑和 ,因战功获赐郑姓,改名郑和。 南明隆武帝赐郑成功为朱姓。也有因政治原因给赐恶姓的,如因叛投西晋的孙秀, 被东吴末帝孙皓赐予“厉”姓。武则天当政后,出于报复,改王皇后为“蟒”姓,萧淑妃为“枭”姓,象征厌恶。
在现代,我国政府允许个人改姓,但必须提供有关证明,并经公安部门审核。除了个人改姓,也出现过家族集体改姓、村庄集体改性的现象。据介绍,家族集体改姓的(10-50人规模)有如下几例:广东英德案例:2025年黄先生一家祖孙三代10人,通过DNA验证,将从继父处继承的"黄"姓改回生父"丘"姓,这一过程涉及6岁儿童至70岁老人,耗时9个月完成法律手续;湖南邵阳案例:2021年李氏家族三代12人经DNA鉴定成功,改回祖姓;福建漳州案例:2023年被收养四十年的王先生,携子女五人改回生父姓氏。还有村庄级集体改姓的。如山东济宁案例;2025年韭菜姜村45名"代"姓村民,因历史登记错误,集体恢复“戴”姓 ;江苏姜堰案例:2005年吴家舍村600多名村民集体申请恢复祖姓"张"。该习俗源于元末明初张士诚后裔为避祸改姓,遵循"生姓吴,死姓张"的祖训,600余年后,由吴姓改回张姓;云南案例:某村因姓氏“鸟”过于罕见,无法录入信息系统,全村集体改姓"鸭"。
·
·
前一篇:谈谈一些“姓氏”读音的异化现象
后一篇:姓氏后面有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