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雅言”--“关中方言”

(2025-06-20 06:04:26)

曾经的“雅言”--“关中方言”

 

   五十年代我刚从北京分配来西安时,听西安人说话,明显感到西安话与北京普通话有着很大区别:北京话四声分明,尤其有第三声,听起来比较婉转,比较悦耳;西安话却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没有第三声,听起来有点生硬,有点“土”气。例如“上午”、“晚上”、“听雨”、“玩雪”、“跳舞”、“骑马”这些词汇中的“午、晚、雨、雪、舞、马”,都念成第四声(去声)。时间长了,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后来了解到,西安话(即关中方言)曾经是周、唐时期的“雅言”,为之一震,进而肃然起敬!

什么是“雅言”? “雅言”不是文雅语言的简称,而是专指中国古代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通用语言体系,主要用于官方文书、教育、礼仪、文学创作等正式场合,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官方语言, 经过人为规范,成为全国通用的标准语。中国古代的雅言标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政治中心、文化变迁而多次转移。从先秦的关中方言(周代雅言)逐渐东移、南迁,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以北京音为基础的雅言(即普通话,或叫官话)。

据史籍介绍,西周定都长安,以关中方言为“雅言”。《诗经》中的305首诗歌,就是用当时的“雅言”写成的;东汉、魏晋时期,定都洛阳,洛阳方言就取代关中方言成为新的雅言标准;东晋南迁后,金陵音(今南京)受洛阳音影响,形成南音,但士族仍推崇洛阳旧音;北朝的鲜卑政权汉化后,洛阳音仍是北方官方语言;唐代的 “雅言”有关中方言,也有洛阳音;北宋以汴梁(开封)音为官方语言,称中原雅音南宋迁都临安(杭州),但士大夫阶层仍坚持汴梁音为正音 元代是北方官话的转型期,仍以《中原音韵》为标准,但实际口语已接近现代北方官话;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南京音为官话标准,迁都北京后,北京音逐渐影响官话。满清入关后,北京音融合满语发音特点,形成新北京官话,1909年清廷正式定北京音为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规定以北京普通话为标准语的时间是19561956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随着时代变迁,关中方言虽然不再是国家的“雅言”,但语言学家认为,关中方言的高昂激越、粗犷奔放,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其独特的语调和说话习惯,仍然在中国语言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不可或缺的特色语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十三个朝代,陕西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关中方言成为了中国文化、语言、文字的发源地。有学者认为,要想深入理解和品味古汉语、《诗经》、《史记》以及唐诗中的精髓,必须通过关中方言来诵读。此外,秦腔大戏以及华县皮影戏、同州梆子、华阴老腔等,多以关中方言表演,保留了地道纯正的方言口头文化

我来陕西近70年,潜移默化,也多少了解一些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例如吃饭叫“咥dié饭”;很好叫“嫽liáo得很”;闲聊叫“谝(pin”;心烦叫“瞀乱(mào luàn”;呆头呆脑叫“瓷马二楞(cí m èr lèng”;爱显摆叫“骚轻(so qng;问题叫“麻达(má dá”;很舒适叫“倭也(w y”;动作麻利叫“克里马擦(kè l m c)”;干活叫“咥活(dié huó)”……

 从上面简单举的几个常用的关中方言就会发现,关中方言挺有韵味、挺得劲,遗憾的是学习得太少了。

曾经的“雅言”--“关中方言”

曾经的“雅言”--“关中方言”

曾经的“雅言”--“关中方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