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雅言”--“关中方言”

曾经的“雅言”--“关中方言”
什么是“雅言”? “雅言”不是文雅语言的简称,而是专指中国古代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通用语言体系,主要用于官方文书、教育、礼仪、文学创作等正式场合,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或“官方语言”, 经过人为规范,成为全国通用的标准语。中国古代的“雅言”标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政治中心、文化变迁而多次转移。从先秦的关中方言(周代雅言)逐渐东移、南迁,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以北京音为基础的“雅言”(即普通话,或叫官话)。
据史籍介绍,西周定都长安,以关中方言为“雅言”。《诗经》中的305首诗歌,就是用当时的“雅言”写成的;东汉、魏晋时期,定都洛阳,洛阳方言就取代关中方言成为新的雅言标准;东晋南迁后,金陵音(今南京)受洛阳音影响,形成“南音”,但士族仍推崇洛阳旧音;北朝的鲜卑政权汉化后,洛阳音仍是北方官方语言;唐代的 “雅言”有关中方言,也有洛阳音;北宋以汴梁(开封)音为官方语言,称“中原雅音”;南宋迁都临安(杭州),但士大夫阶层仍坚持汴梁音为“正音”; 元代是北方官话的转型期,仍以《中原音韵》为标准,但实际口语已接近现代北方官话;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南京音为“官话”标准,迁都北京后,北京音逐渐影响官话。满清入关后,北京音融合满语发音特点,形成新北京官话,1909年清廷正式定北京音为“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规定以北京普通话为标准语的时间是1956年。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我来陕西近70年,潜移默化,也多少了解一些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例如吃饭叫“咥(dié)饭”;很好叫“嫽(liáo)得很”;闲聊叫“谝(pin)”;心烦叫“瞀乱(mào luàn)”;呆头呆脑叫“瓷马二楞(cí m èr lèng)”;爱显摆叫“骚轻(so qng)”;问题叫“麻达(má dá)”;很舒适叫“倭也(w y)”;动作麻利叫“克里马擦(kè l m c)”;干活叫“咥活(dié hu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