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不等于是“陕西”

来陕西多年了,已经明白陕西由三大块组成:陕北、关中、陕南。秦岭分隔陕南与关中,黄土高原分隔陕北与关中。这三大块,由北到南,他们之间,不但气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说的话也差别很大。所以有人戏称陕西“一省藏三省”。但有趣的是,一些人在不经意间,常把“关中”等同“陕西”。例如“关中八大怪”(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碗盆难分开, 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 唱戏吼起来。)本来都是发生在关中地区的事,应该叫“关中八大怪”,但有人却把它称之为“陕西八大怪”,把“关中”取代了“陕西”。外省人听了,看不出有任何破绽,但本省人(特别是陕北和陕南人)听到后就会感到不美气。除了“八大怪”外,一些本是在关中地区流行的方言,例如“嫽扎”(很好)、“熬煎”( 发愁)、“胡谝”( 吹牛)、“麻眼”(难办)……却笼统地称之为“陕西方言”,陕南、陕北人听了,也可能搞不清究竟。“关中方言”不能等同于“陕西方言”。最近,我在阅读有关语言学方面的材料时发现,陕西方言很复杂,并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那样简单:陕北话、关中话、陕南话。我们看看中国语言学界把我国长期形成的许多语音、词义、语法都不同的方言的分类,就知道中国方言多么复杂。中国方言可以分成三大类:
1. 官话方言(北方方言)。使用范围:中国北部、西南部及江淮地区,覆盖约70%的汉语人口。主要分支有:北京官话(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东北官话、中原官话(如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兰银官话(甘肃、宁夏)、西南官话(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大部)、江淮官话(安徽、江苏长江以北)。
2. 非官话方言。(1)吴方言,分布:浙江、上海、江苏南部(如苏州话、上海话)。(2)粤方言,分布: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如广州话、台山话)。(3)闽方言,特点:保留古汉语浊音声母,语调柔和。细分: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莆仙方言等,内部差异极大。(4)客家方言,分布:广东梅州、江西、福建、台湾客家人聚居区。(5)赣方言,分布:江西大部(如南昌话)。(6)湘方言,分布:湖南(如长沙话、娄底话),分新湘语和老湘语。
3. 其他方言或争议分类:(1)晋语,山西及周边地区,部分学者认为应独立于官话(如太原话)。(2)徽语,安徽南部(如歙县话),有时归入吴语或赣语。(3)平话,广西中南部,归属存在争议。
从以上分类中,我没有看到陕西该归属于哪个类,倒有“兰银官话”。这让我不解。我只好请教deepseek,得到的答复是; 关中地区的方言,归属于中原官话;陕北地区方言归属于晋语;陕南地区方言归属于西南官话。陕西方言被肢解了!很明显,从语言归属,“关中方言”,不能等同于“陕西方言”;把“关中方言”笼统地说成“陕西方言”,并不准确。在论述“关中方言”时,还是直指“关中方言”为好。陕西的情况,福建也有。福建方言有两大类:“闽语方言”和“客家方言”。“闽语方言”又分“闽北”、“闽东”、“闽南”、“闽中”、 “莆仙”等方言。当地人一般都不会用“闽语方言”这个词语去谈论“闽北”、“闽东”等地的方言。道理很简单,一种“闽东方言”,代替不了“闽语方言”,就像“关中方言”代替不了“陕西方言”一样。
在有些事情上,我们一定要记住:“关中”不等于是“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