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方言不算丢人

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是局部地区人民群众的交际工具,可以为普通话起一定的补充作用。比如:方言可以为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年人和偏远地区群众的沟通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可发挥增进亲情乡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可以展示当地文化的活力,更是情绪的精准表达。影视作品中也常能看到方言作品,演员用方言演绎之后,作品似乎“更对味”。据报道,电视剧《繁花》热映时,上海话“侬晓得伐”火遍剧外;电视剧《山海情》热播时,西北方言“美滴很”也曾火爆出圈。方言,不仅是两代人、三代人的代际之间的天然情感联系,更是人们与故乡建立一种独特的文化连接。在极为平常的方言交流中,获得更多来自家乡、来自当地的知识,也可以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相互认同的标志。语言学界认为,对待方言最好的态度就是:自信地使用它,同时尊重他人的语言选择。
近年来,随着对方言保护的重视,中国部分省市的教育机构已开始将方言纳入幼儿园或小学课程,主要分布在方言文化浓厚的地区。据报道:广州市:部分幼儿园开设粤语童谣课,如《落雨大》、《月光光》等;越秀区、荔湾区有小学开展"粤语日"活动;厦门市:思明区部分小学开设闽南语兴趣班,教授《天乌乌》等民谣;鼓浪屿幼儿园有闽南语情景对话课;杭州市:拱墅区部分幼儿园教杭州话童谣,如《杭州小伢儿》;徐汇区、静安区多所幼儿园开展沪语游戏课,如"沪语小主播";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编写《上海话读本》。
中国方言文化丰富多样,许多影视作品、话剧和综艺节目都采用方言演绎,既增强了地域特色,也提升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和力。如《秋菊打官司》(1992),采用陕西关中方言;《白鹿原》(2012),部分对白使用关中方言;《让子弹飞》(2010)的川话版(姜文、葛优配音),有观众说,比普通话版更带劲;《爱情神话》(2021),徐峥主演,用上海话+普通话混搭,展现都市生活;《平凡的世界》(2015),部分角色用的是陕北方言;《茶馆》(方言版),用四川话改编的老舍经典话剧;《哪吒之魔童降世》(川话版),四川方言配音版,笑点更接地气……
从方言进校园、进影视作品、进广播电视栏目,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力度。作为平民百姓,讲方言名正言顺,不算丢人,能讲就讲,想讲就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