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语,长知识

“百度”说,我国约有5万多条成语,其中大部分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约有
最近,我连续写了几篇有关成语的博文,涉及到了相关成语的来龙去脉,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今天,我准备继续介绍三条看似简单却很容易被误解的、以数字“二”打头的四字成语。它们是:“二竖为虐”、“二分明月”和“二缶钟惑”。
先介绍“二竖为虐”。“竖”,本义是小子,引申为病魔;“二竖”,指二个病魔;虐,侵害。“二竖为虐”,比喻疾病缠身。例句:他这段时间二竖为虐,闭门不出。这条成语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意思是说: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梦见体内有两个小孩(病魔),一个说名医来了快逃吧,一个则说躲到膏肓之间。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文中提到的
接下来,介绍“二分明月”。 “二分明月”出自唐代诗人徐凝的《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表达了扬州在天下明月中的独特地位,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而扬州独占二分,因此用“二分明月”来形容扬州的繁华与美丽。诗句中的“无赖”, 被认为”是诗人对扬州明月的艺术化赞美,以反语强化情感,可理解为“可爱”或“可喜”。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扬州的月色格外明亮,后来也引申为扬州的代称,体现了扬州在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和自然风光。
最后介绍“二缶钟惑”。 这条成语,源自《庄子·天地》。其字面的意思是:缶(fou三声),古代一种大肚小口的陶制打击乐器,音色沉闷。钟:古代青铜制成的打击乐器,音色洪亮。“二缶钟惑”:指“两个缶和一个钟同时敲响”,比喻声音杂乱,令人迷惑。庄子用“二缶钟惑”比喻是非难辨、思想混乱的状态。当不同的声音(如缶的沉闷与钟的清越)混杂时,人容易失去判断力,陷入困惑。引申为:对立的观点或复杂的信息使人无所适从,强调道家思想中“摒弃杂音,回归本真”的哲学观。如今多用于形容信息过载时代,众说纷纭导致判断困难。提醒人们保持清醒,避免被纷杂的外界干扰。
每一条成语,都有一段故事。有学者说,一部《史记》就有超过100条成语。例如.运筹帷幄
、伯牙绝弦、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拔帜树帜、约法三章、
广武之叹、萧规曹随
学成语,长知识,并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