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及其它

昨天(4月26日),我写了一篇《“横七竖八”及其它》,今天,接着说说有关“不三不四”的话题,取名为《“不三不四”及其它》。
“不三不四”这个四字成语,人们并不陌生,通常是指那些品行不端、流里流气、不正派、不走人道的那些人。为什么这些些人被称之为“不三不四”?研究者们说,这与《易经》中的卦象有关。在《易经》中,每个卦象由六爻组成,上面两个爻说的是“天”,下面两个爻说的是“地”,中间的第三爻和第四爻说的是“人”。其中第三爻和第四爻位于卦象的中间位置,象征着人间正道和人间大道(有人解释说,分别代表着“仁”和“义”)。如果一个人不在“三爻”正道或不在“四爻”大道上,就被形容为“不三不四”,意味着是一个不务正业、不守规矩的人。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描写鲁智深看管菜园子时,当地泼皮无赖来挑衅,鲁智深就把这些人形容为 “不三不四”的人。据说,经施耐庵这样一描写,这个成语便逐渐流传开来,用来泛指那些不正派、不像样子、不遵循常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的人或事。也有人认为“不三不四”可能源于民间对行为不端者的贬义描述。古代社会注重礼仪规范,若一个人的言行既不符合“三纲五常”(儒家伦理),也不符合“四维八德”(传统道德),便会被斥为“不三不四”。
有学者提醒,对待含贬义的成语,如“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等,应当保持理性和尊重,避免过度解读和滥用。“不三不四”,原意是指不像样、不正派,但在现代语境中,它也可以用来调侃某些不合逻辑或出人意料的行为。这种理解将会使成语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