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斯彤
斯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620
  • 关注人气: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迁在“竹简”上写《史记》

(2025-03-26 06:21:58)


有人问过我:“司马迁是怎样写的《史记》?”我做了简单回答:“根据史书介绍,司马迁是用毛笔写的,写在竹简上。”现在我想就这个问题,从中国书籍发展史的角度,再谈谈司马迁是用什么工具写《史记》的。

中国书籍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最早的书叫“甲骨书”。“甲骨”是指龟甲和兽骨。在殷商时期,喜欢占卜,并把占卜结果,用小型青铜刀或用锥做工具,刻划在甲骨上。严格地说, 它只是记录性的档案材料,不能算是书籍。但出版界认为,能把占卜的事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旁人或后人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它可视为初期书籍的形式之一,因而把它叫做“甲骨书”。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大量出现,上层社会有在各种青铜器上刻写文字的风气。刻的文字内容主要包括分封、任命、赏赐和训诰等内容。分封制度记录了诸侯国的分封情况;任命记录了官员的任命情况;赏赐记录了对贵族和功臣的赏赐;训诰则是对臣民的教诲和训导这些文字,称之为“铭文”或“金文”。 严格地说,它也不是正规概念的书籍,但出版界也认为,有些“铭文”确实是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记载,也可视为初期书籍的形式之一,因而把它叫做“青铜器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用石头作载体,用铁制凿子刻成的“石头书”。 现存的早期石刻为唐代初年在宝鸡出土的10个石鼓,上面刻有歌颂、描绘秦国国君出猎的四言长诗,字体属于籀(音宙)文。

中国的正规书籍,学界认为,大约产生在春秋末年。春秋末年以后,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竹简,书写的工具是毛笔。竹简需经杀青(烘烤防蛀)、刮削,写好后,用麻绳或丝绳等编联一起。每一简,书写一行或两行字,一行20-40字。后世尊为五经的《诗》、《书》、《易》、《礼》、《春秋》,就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 韦,指熟牛皮绳;韦编,即用牛皮绳编联竹简成册。三绝,是指牛皮绳多次(为虚指,表示多次)磨断。这条成语说的是,孔子晚年喜爱《周易》,反复研读,编竹简的皮绳都断了好几次。现在,人们也常用这条成语形容人读书刻苦。春秋时期的笔头,多用兔毛、鹿毛或狼毫制成,绑缚于竹管或木杆上。到了秦汉时期,在还没有发明“纸”以前,仍然因袭前朝的书写习惯,即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也不例外。司马迁写《史记》,也用毛笔蘸松烟制作的墨水,写在竹简上。

有学者统计,司马迁前后用14年时间写成的《史记》,共有52万多字。关于《史记》的竹简数量,目前并没有确凿记录。有人进行了估算:假若35厘米简,每简25字,大概需要21060枚竹简;用35厘米简,每简35字,大概需要15100枚竹简;用50厘米简,每简40字,大概需要13000枚竹简。据介绍《史记》写好后,司马迁意识到竹简的保存问题,便誊抄有副本,并且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即将一部分藏在名山之中,另一部分存放在京师。这种分开保存的方式是为了确保《史记》的安全和完整性。


司马迁在“竹简”上写《史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