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怎样的一部书?

《史记》是一部多么了不起的著作。史学界认为,《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世“二十四史”均沿用纪传体例,而且还是一部融合历史、文学与哲学的巨著,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范式,至今仍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什么是纪传体通史?这里有二个概念:“纪传体”和“通史”。先讲什么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编写史书的体裁,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与纪传体写作体裁相对应的是编年体。编年体是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在司马迁以前,像《春秋》、《左传》,都是属于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却独树一帜,采用了纪传体方式,以人物为中心,把全书分为本纪(帝王)、世家(诸侯贵族)、列传(重要人物)、表(大事年表)、书(典章制度)五部分,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的史书编纂方式,成为后世正史的典范。
为什么把《史记》称为纪传体通史?顾名思义,“通史”就是通贯古今的史书。与“通史”相对应的是“断代史”,即以一个朝代为单元写的史书。《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宋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也是一部 “通史”,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史记》与《资治通鉴》都是通贯古今的“通史”,但又有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从东汉时期的班固撰写《汉书》开始,开创了后朝人为前朝编写史书的先例。班固写的《汉书》,只涵盖西汉一代,不像《史记》那样通贯古今,因而被称为“断代史”。后来的《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是由后面朝代的人编写的,都是“断代史”。连同《史记》在内,上述史书被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这二十四部史书,也就堂而皇之地(或者叫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的“正史”,并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与“正史”相对应的,便是“野史”。后人又把北洋政府时期撰写的《清史稿》加进去,合称为“二十五史”。
《史记》是一部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巨著,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共130篇,52万多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学界认为,《史记》对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面叙述了中国上古至汉初约三千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观念,建立起了中国历史的统一观和正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