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三教九流”(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格局,涌现了各种学派。“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形容学派众多;众多学派,也并非一蹴而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道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小说家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于是删去小说家,剩下九家,通称为“九流”。
学术界把“九流”作了简要梳理:1、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子思、晏嬰等。2、道家:以老子和庄子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在行为思想上应“修心练性,抱元守一”;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杨朱、鶡(音he,二声)冠子、尹喜、文子、宋鈃(音jian,一声)等。3、阴阳家:主张阴阳五行之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金、木、水、火、土五种力量的生、克、制、化的支配。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邹衍。4、法家:主张以法律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强调法的统一和严格,主张奖励和刑罚的运用,反对儒家的仁义和道家的无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管仲、子产、李悝(音kui,一声)、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等。5、名家:主张以辩论和逻辑来分析事物,探讨名实之间的关系,反对儒家的礼乐和道家的自然。名家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尹文、邓析子等。6、墨家:主张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反对儒家的“礼”和“分”,反对战争和奢侈,主张节俭和平等。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7、纵横家:主张以“纵”和“横”为手段,进行外交和谋略,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反对儒家的忠君和道家的无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鬼谷子等。8、杂家:主张综合各家之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反对各家的偏激和狭隘。杂家的代表人物有吕不韦、淮南王等。9、农家:主张以农业为国之本,提倡勤劳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主张重农抑商,反对商业的发展。农家的代表人物有许行。
以上九个思想流派,在先秦时期,都各抒己见,自由发展,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其中以儒家、墨家、法家等尤为活跃:儒家提倡礼治,墨家主张兼爱,法家强调法治。到了汉朝,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主流,其他流派逐渐边缘化。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玄学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受到关注;佛教传入,与本土思想融合,儒家地位有所动摇。隋唐及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儒家一直是是官方意识形态。在当下,儒家思想仍受重视,尤其在伦理道德、教育等领域。孔子学院在全球推广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在哲学、养生、环保等领域仍有影响,《道德经》等经典被广泛研究。法家思想在现代法治建设中仍有参考价值,强调法律和秩序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被部分采纳。其他流派,只是在学术研究中被探讨。(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