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三教九流”(上)

把儒学、儒家称为儒教,并与佛教、道教并列,我曾经产生过疑惑。经过学习后了解到,儒教与儒学、儒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三者之间又有联系。儒学,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体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注重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属于学术范畴。儒家则是一个崇奉儒学的学术流派或组织。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经汉代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不断发展,为建立古代中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基础。儒教,是指将儒家思想宗教化后的体系,带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和信仰色彩,具有宗教特征,包含祭祀、崇拜等仪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宗教化,尤其在宋明理学时期更为明显,通过宗教仪式强化社会凝聚力,巩固封建统治。
我在一些资料中了解到,儒教发源自尧舜禹的五教。所谓“五教”,就是处理人际道德关系的五种基本规范,即孟子所解释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西周初年,曾经协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统治的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周公摄政,五年营建洛邑,六年制作礼乐。周公及三代礼乐,成为后起儒学的先导;洛邑成周,成了中国儒学的发源地。
儒教不拜菩萨,信奉的神就是“天”;“天”在凡世间的代言人就是“天子”,也就是皇帝;皇帝是儒教的教皇,他手握神权,主管天下的教徒与教会;朝廷是整个中国的总教会,每个家庭则是小教会,每个家庭的家长就是教会的主教或者牧师,每个中国百姓便是儒教的教徒。
经由董仲舒重新解释和发挥的儒教教义,十分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其中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习惯,这正是儒教重视礼仪的重要目的之一。
汉代末年,儒者蔡邕正式使用“儒教”这个词。这样就有了儒学、儒家、儒教三个词;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儒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
儒教经过汉魏谶纬神学、宋明道德神学之后,随着清王朝没落体系开始崩塌。自清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求存图强,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运动,同时也对儒教产生强烈怀疑,发起了批判。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后,废止读经,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思想与儒家学说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