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庸之道”

昨天(3月17日),我写了一篇《谈“过犹不及”》的博文。意犹未尽,有必要谈谈与“过犹不及”含义相近似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强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智慧。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士人的修身养性,在当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体育健身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介绍,“中庸之道”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中庸”的意思是:“中”不偏,“庸”不易”;“中庸”就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合理状态,不偏不倚,在变化中保持不变。《中庸》这本书,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即子思)根据孔子思想写的一本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另外三本是《大学》、《论语》、《孟子》),对后世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在世时,极力推崇“中庸”,在《论语. 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道德中至高无上的,但人们已长久缺失了!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一种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准则,强调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时,都应追求适度与和谐。“中庸”的主张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点,不偏不倚地处事,以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我在网络上看到过毛主席在1939年写给张闻天的信中谈到中庸之道时认为,“中庸”思想强调适度、平衡,反对极端,这种思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有助于避免过度偏激,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和人际关系中,“中庸”思想可以提供一种调和矛盾的思路。
在人际交往中,我听到过这样的无奈:过分热情,容易让客人感到压力;过分冷淡,又会造成感情疏离,就像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一个懂得“中庸之道”的人,会在热情与克制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刻意讨好,也不故作清高,而是以真诚自然的态度与人相处。
体育健身同样需要遵循“中庸之道”。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损伤,运动不足又难以达到健身效果。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正体现了身心平衡的重要性。科学的健身方式应该是在强度、频率和时间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让身体在循序渐进中得到锻炼。我在几十年的健身活动中,比较注意寻找自己的平衡点,根据年龄变化,适时调整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因而直到现在,还没有“过犹不及”的遗憾。
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我深感“中庸之道”如同“过犹不及”一样,重在对"度"的精准把握。在人际关系中,它教会我们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健身中,它指导我们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这种平衡的智慧,正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最需要的生存之道。把握“中庸之道”,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种智慧,让我们既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既能追求健康体魄,又不会过度消耗。这样就能在人际与健身中找到生命的平衡点,力争做一个真正具有生命智慧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