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六艺教育

什么是教育?辞书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今天想谈谈中国早期的学校教育。
中国学校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据《礼记》等古文献记载,夏、商、周设有庠、序、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孟子》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西周以后,确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设立了 “国学”与“乡学”,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所谓“六艺教育”,指的是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核心:礼:礼仪制度,培养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乐:音乐和舞蹈,用于祭祀和庆典,培养审美和情操;射:射箭技术,培养军事技能;御:驾驭马车的技术,培养军事和礼仪能力;书:书写和文字,培养文化素养;数:计算和数学,培养逻辑思维。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注重礼乐和实用技能的结合。这些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用技能,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六艺教育”体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现代教育仍有借鉴作用。六艺教育理念在国际上也受到关注,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体现。
我对“六艺教育”中关于礼、乐、书、数的教学内容,没有做深入探讨,但对与体育有关的射和御,由于教学需要,则作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现在写出来与亲友分享。
射,根据射箭难度,分为五个等级,通称为“五射”,分别为:
(1)白矢:指箭矢射中靶心后,箭尾的白色羽毛清晰可见。这说明射箭时力量适中,箭矢飞行平稳,准确命中目标。(2)参连:指连续射箭,箭矢如连珠般接连命中目标。体现射箭的速度和连贯性。(3)剡(音yan四声)注:指箭矢射中目标后,箭头深入目标内部。说明射箭时力量集中,箭矢飞行有力,穿透力强。(4)襄尺:指射箭时身体姿势端正,动作规范。站姿、握弓、拉弓等动作符合礼仪规范。臣子与国君同射时,臣子需退后一尺,以示礼让(5)井仪;指四箭射中靶心,要求箭矢分布均匀,形如井字
“五御”是指驾驭马车的五种技术,主要见于《周礼》等古代文献。以下是五御的具体内容:(1)鸣和鸾:指驾驭马车时,马匹的步伐和谐,车上的鸾铃发出悦耳的声音。技术要求:控制马匹的速度和步伐,使马车行驶平稳。(2)逐水曲;指能驾驭马车沿弯曲的水边道路行驶。技术要求:在复杂地形中灵活控制马匹,保持马车的稳定性。(3)过君表:指驾驭马车经过君主或贵族的仪仗队列时,保持庄重和礼仪。技术要求:控制马匹的速度和姿态,符合礼仪规范。(4)舞交衢:指驾驭马车在交叉路口或繁华街道中灵活穿行。技术要求:在复杂环境中控制马匹,避免碰撞和混乱。(5)逐禽左:指驾驭马车在狩猎时,从左侧追赶猎物。技术要求;在狩猎场景中快速控制马匹,配合射箭等狩猎活动。
进入汉朝以后,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汉朝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再以“六艺”为中心,而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了,即“五经”教育。什么是“五经”?将在下次博文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