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早餐吃什么?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因为是第一天,是一年的开始,所以有很多讲究,包括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这样,才能保住财物不外流。后来有人解释,这是有意为减轻家庭主妇的负担而做出的规定。我们都知道,在进入小年以后,无论是打扫房子、宰鸡杀鸭、磨豆腐、蒸馒头、准备年夜饭,这些任务都落在各家的主妇们身上。她们日夜操劳,很辛苦。因此,大年初一早上,就不让她们再做更多家务,包括做早餐,腾出时间休息休息,有意以“图吉利”为名,拟出了这些规定。
在我们福建客家,年初一早上不能吃荤,只许吃素。这是传统习俗。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一天,天上的神仙菩萨要来到人间。吃荤,意味着“杀生”,这与佛教教义不合,要以善心迎接菩萨。小时候听大人这么一说,也就乖乖地不敢吃荤。长大以后回头一想,大年初一早餐吃素,具有极大的保健价值在。因为头天晚上的年夜饭,都有大鱼大肉,不好消化,所以第二天早餐,应该吃得清谈,吃素不吃荤。在那医学常识不太普及的年代,只能以菩萨下界为名,倡导素食。
我来到西安以后,入乡随俗,年初一第一顿饭吃的都是饺子,一直到现在。有人说,这在在方地区,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财源广进、财富满满。此外,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和睦。但昨天早上看完朋友马君写的博文后,颠覆了我的认知:不要说是北方地区都在年初一吃饺子,就是陕西关中地区(不包括陕南和陕北),年初一早餐吃的都不完全是饺子。马君吃的就是“酣水面”。
什么是“酣水面”?“ 酣水面”又称“哈水面”或“涎水面(当地人读han,口水的意思)”,是陕西乾县和宝鸡地区所属各县的一种传统面食。马君是乾县人,祖祖辈辈都吃“酣水面”。这种面食称它为 “酣水面”,是因为在吃面时,只吃面,不喝汤;吃完面条后(面条很少,只有一两左右),碗里剩下的汤便倒回锅里继续煮。吃完一碗再吃另一碗面,仍然吃面不喝汤,吃完面,把汤倒回锅里继续煮。汤里少不了有口水,因此被称为“酣水面”或“口水面”。马君已年过半百,自叹饭量不如以前了。据他说,年轻时,最多时曾吃过50多碗,昨天早餐,只吃了16碗。
陕西乾县与西安相距不过七八十公里,饮食习惯相差如此之大,真的如成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乾县和宝鸡地区各县吃“酣水面”, 相传与周文王有关。周文王曾射死一条蛟龙(蟒),做成一锅调面的臊子汤,为了使数万部族都能尝到肉汤,规定只吃面,不喝汤,将汤倒回锅中。因连续使用,汤中带有每人的涎水(当地方言读han音),故称涎水面。
在乾县和宝鸡地区下辖各县,村民家若有过红白喜事,或是逢节、给老人祝寿等一些盛大待客场合,都要吃酣水面。这种面,讲究面要细,汤要煎,调的味要入口。一大锅加好佐料的煎汤,热气腾腾。待客时,客人只准捞面不许喝汤,吃完面后把碗里的剩汤倒回大锅烧煎,待其他客人再吃时继续添用。按当地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早餐吃的都是酣水面。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年初一早餐,大多吃的是面,除乾县和宝鸡地区吃酣水面外,其他各县吃的是当地人喜欢吃的面,品种很多,包括臊子面、软面、扯面、手撕面、咸汤面、窝窝面、印台驴蹄子面、大刀面等等。据报道,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四川、上海、扬州等地,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汤圆也被称为“元宝”,吃汤圆寓意“得元宝”,象征着团圆和财富。江浙一带,大年初一早上吃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生活步步高升。在湖北、荆州、沙市等地,大年初一早上吃鸡蛋。鸡蛋象征吉祥如意,特别是荷包蛋,圆圆的形状寓意团圆和财富。在广东等地,大年初一喝五福粥,寓意五福临门。五福粥通常由红枣、豆腐、豇豆、大米和芋艿一起熬煮而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全国各地,大年初一的早餐,就是如此五花八门,各有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