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20日(腊月二十一)是“大寒”,阴历龙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从“立春”到“大寒”,总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学者说,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春分为0°,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或为一个“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据专家考证,二十四节气大约从夏朝开始。从夏朝历法《夏小正》一书中的有关记载以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遗址发掘中发现,夏商时期已经能够测得冬至、夏至两个节气。西周时期,进一步确定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春秋时期,人们在四时基础上已经能确定八节(八节,包括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黄帝内经》、《逸周书·时则训》等文献,均出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记载。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善定型。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著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科学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为了便于记忆,气象部门还编了一首《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音nian四声)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指公历而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更细致地反映自然界的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古代气象工作者,把一个节气分成“三候”,即初候、二候、三候。“三候”,就是三种物候现象。“物候”,通俗的解释,是指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产生的自然现象。 物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一个节气分成“三候”,可以更精确地反映自然界的变化,帮助农民根据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立春的“三候”分别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音zhi
四声)负冰(鱼儿像背负冰块一样游出水面)。”这三种现象,描述了立春时节自然界的变化。一候为5天,一月6候,全年72候。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2个,古人把上半月的称为“节”,下半月的称为“气”;“节气”是由“节”+“气”组合而成的。“节”,通常指月份时间的交接点,如正月的立春、二月的惊蛰、三月的清明等,它们代表着季节的转换;“气”则标志着气候的变化,如正月的雨水、二月的春分、三月的谷雨等。学者认为,这种划分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感知。在历法中,“节”作为月份的交接点,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意义。以干支历为例,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以此类推,每月前者为“节”,后者为“气”。“节”,对应着时间季节,它标志着季节的转换和时间的更迭。如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它预示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节”在历法中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农事活动的重要指导。如雨水、春分、谷雨等节气,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降水、温度和物候现象。从历法角度,虽然有“节”和“气”的区分,但在生活中,无论是“节”或“气”,都习惯称之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关心与气温转换有关的节气。如“立春”、“立秋”、“夏至”、“冬至”。“立春”到了,意味着将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立秋”到了,意味着将迎来金风送爽的秋天;“夏至”到了,开始数“夏九九”;“冬至”到了,开始数“冬九九”。二十四节气,不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也可用于引导人们生活。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可谓大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