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

·
早年,我还在福建老家生活的时候,看到过爷爷送灶神的场景。那个时候不关心为什么要送灶神,关注的是送过灶神后能吃到灶神“吃”过的花生糖。十九岁离开老家以后,我再也没经历过送灶神的事了,但有时会问问自己:灶神是谁?为什么要在腊月二十三“送灶神”?
灶神是谁?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在网上看到的文字是:灶神,全衔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司命主”、“香厨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指宫廷)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但我在其他一些地方看到的说法不一样。《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泛论篇》说:“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清代的《敬灶全书》也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明清以后,中国民间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任命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几千年来,供奉的灶神,或认为是炎帝、黄帝、祝融,或认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民情的司命之神;民间大多接受玉皇大帝下派司命之神的说法。灶神崇拜流行很广,大江南北,到处都有,风俗也较统一:如都认为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上天,二十三晚上要焚烧纸马,供清水糖食,给他送行,希望上天后多说好话。传说灶神自上一年的除夕开始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灶神要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的善恶。
灶神是男性还是女性说法也不一:除了炎帝、黄帝、祝融之外,有的说是老妇;有的说是美女;有的说灶神是火精宋无忌;有的说是貌如美女的张单;有的说是一对夫妻,男的叫苏吉利(灶公),女的叫王抟(灶母)。现在民间常见的灶神像,是一男一女。
“二十三,糖瓜粘”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百姓对灶王爷的崇拜。传说灶王爷是天上的一颗星宿(有的传说是玉皇大帝指派的一位神祇),因为犯了过错被贬到人间,负责记录各家各户的善恶行为。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用又甜又粘的糖瓜祭灶王爷,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供奉灶神,早在商朝就开始了。先秦时期,供奉灶神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在那时,门神、灶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也叫土地或宅神)五位神灵,都被认为是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送灶神的时间也分阶层,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又称:忘了辞五,别辞六。 “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送灶神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送灶神,“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送灶神。二十三、二十四没送,就在二十五日送,千万不要在二十六日送。但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送灶神,希望有贵气。送灶神的时候,有的人家也会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少打几个小报告,祈求降福免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