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道士”

日前,谈论过“和尚”,今天,就谈谈“道士”。什么是“道士”?最简单的回答,就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如果要进一步理解,那就得引用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太霄琅书经》下的定义:“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意思是说,按照大道行事的人,被称为道士。凡身心能顺应道理,行为能遵循道的指导,按照道的内容身体力行,奉道办事的人,都称为道士。道士的信仰和行为,不仅体现了对道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道教发展史告诉我们,“道士”这个词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方士” 。当时所谓的“方士”,即一些被认为知晓大道的人,他们通过五行、占卜、星相、数学、医学等方法,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到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逐渐形成和确立。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的正一教,完成了道教的大规模融合,后世很多道教学派,将张道陵视为道教的祖师。这一时期,“方士”接受道家思想,归属于道教门下,统称为“道士”。南北朝时期,“道士”的称谓被逐渐固定,成为道教神职人员的专用称呼。
道士分男性道士和女性道士。男性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称为“坤道”,也称女冠。
道教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大派别在修行方式、教义以及组织结构上都有显著不同。先讲讲正一派。正一派,是道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属于“入世”派,由张道陵创立,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正一派的修行方式:道士一般选择居家修行,他们可以娶妻成家、吃荤、饮酒,这与全真派有明显的区别。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箓斋醮(音jiao四声)、祈福禳灾、降邪驱鬼、超度追荐为主要宗教活动。正一派的教义:强调“正以治邪,一以统万”、“真一不二”,认为道是唯一的、绝对的,没有二元对立。 组织结构:正一派在历史上与上层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朝代的皇帝都尊崇正一派,并封赐天师称号。天师职位通常采用世袭制,由张氏家族内部传承。道教的另一派全真派,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创立,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内丹修炼,追求真我,属于“出世”派,如同“和尚”“出家”一样。全真派的修行方式:要求出家住观修行,不娶妻、不吃荤、不饮酒。他们重视内丹修炼,即通过修炼心性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全真派的教义:强调心性修炼和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引导人们修得正果的途径。其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全真派的组织结构:全真派采用丛林制度,类似于佛教的寺院制度。全真道士初入道观时称为“道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行和功行培养后,方可成为正式道士。
近代中国学者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道家”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根本信仰都是“道”,也都尊奉老子,把老子尊为道教始祖,并被称为“太上老君”。老子的哲学思想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视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