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道教的“观、宫、庙”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陕西省有佛教建筑594座,它们或叫“寺”,或叫“庵”;有道教建筑417座,它们或叫“观”,或叫“宫”,或叫“庙”,个别的还叫“殿”(如骊山老母殿)、叫“台”(如楼观台)、叫“洞”(如陇县龙门洞)。佛教建筑的“寺”与“庵”,我已在日前介绍过,现在谈谈道教的“观”、“宫”、“庙”。
把道教修行的地方叫“观”,与汉武帝听信方士公孙卿的建议,在陕西甘泉建造“益寿观”、“延寿观”迎接神仙有关。“观”原本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道教徒为感激皇恩,将道教建筑都称为“观”;建“观”迎仙,也成为一种风气。“宫”,最初是对房屋的统称,秦汉时期开始成为帝王住所的专用词。随着道教的发展,一些由帝王兴建的庙宇被称为“宫”,以示尊贵。西安“万寿八仙宫”这一名称,就是由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赐额而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慈禧太后赠银整修八仙庵,并颁赐庙额“敕建万寿八仙宫”,因此原来的“八仙庵”改成了现在的“万寿八仙宫”。 “庙”,最初用于祭祀祖先和天神地祇(音qi ),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神明和圣贤的场所。道教吸收了民间神仙信仰,将山神、天地神等纳入神仙体系,因此“庙”也被道教引用。西安有湘子庙、都城隍庙等。陕西省周至县的楼观台,这类名称通常与高山或观景台相关,反映了道教徒对高远、清净环境的追求。殿通常是供奉主要神祇的地方,规模较大,显得庄重而神圣。洞穴在道教中常被视为修炼的隐秘之地,象征着避世修行和精神的净化。这种称呼,不仅反映了道教建筑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也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修行环境的独特要求。
在我们国家,大约有8800多座道教建筑。这些建筑,有不少建造在深山险峰。为什么?据学者研究,大多出于以下考虑:一、道家修炼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古代道士们在修炼时不追求身外之物,功名利禄皆如浮云,他们更关注自身对道的理解,希望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因此古代道士们为摆脱世俗的约束和束缚,大多选在隐蔽的地方,旨在能够清修,不受干扰,在名山大川中感受天地,以通万物,以求通万物而成道。二. 把宫观建在深山老林,对于道教的收徒可以起到筛选作用。有真心、有毅力想成为道士的人,自然不惧高山险峰;倘若连深山老林的寂寞都无法忍受,那说明其心性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士,自然不会被选择。三、道教认为,仙人多出现在名山大川。古人盛行自然崇拜,且道教融合民间巫术,认为名山大川是仙人降落的地方,身处高峰,可以离神仙更近。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神仙传》“彭祖篇”中就有这样描写仙人的文字:“仙人者,或竦(音song三声,立着的意思)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成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这一段描述非常生动有趣,展现了古人想象中的仙人是何等潇洒,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且多在名山大川中出现。
据介绍,我国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叫人叹为观止、甚至举世瞩目的道观,当推陕西塔云道观。陕西的塔云山向来以险峻、奇特、秀美闻名,其形似宝塔,直耸云端,仙气十足,有“秦岭第一仙山”的美称,也是秦、鄂、川、豫等地的道教名山。塔云道观,就位于陕西镇安县的塔云山上,观音庙被誉为“天下最险”的道观。观音庙建在高1665.8米的顶峰上,三面悬于万丈深渊,高耸的观音庙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金光,犹如仙境中的绝顶道观(见附图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