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老”?

老,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这个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是手持拐杖的长发老人形象。“老”字的本义是指年纪大的人。《礼记.曲礼》中说:“七十曰老而传”。意思是说,到了七十就算老人了,可以分配家产,交代家事。“老”,在先秦时期,专指年岁在七十或七十以上的人。我国民间多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为耋,九十为耄来区分年龄段。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
兼顾了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的趋势和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实际情况,对年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五个年龄段:未成年人,0至17岁;青年人,18岁至65岁;中年人,66岁至79岁;老年人,80岁至99岁;长寿老人,100岁以上。在当下(2024年),在我们国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也分为五个阶段:未成年人,0至17岁;青年人,18岁至65岁;中年人,66岁至79岁;老年人,80岁至99岁;长寿老人,100岁以上。
我们国家做出如此的年龄划分标准,显现了我国人口有效生命的延长。过去是“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是“人活九十不稀奇,七十还是小弟弟。”因此把现有老年人的年龄由60岁提升到80岁,才更符合当今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但我们发现,不管年龄标准怎样变动,在咱们国家,年过花甲的人,都可称之为老者。这是千百年来的社会共识,一时难以变更。
在我们国家,“老”字的含义
我为什么想起如何界定“老”字的时间问题,这源于前些时候收到一张四十年代拍摄的、我出生地福建武平县城东门城楼的照片(见附图1);后来又收到一组六十年代拍摄的武平县城东门的照片(见附图2.3)。前者是我发小通过微信发给我的;后者是我老家侄子也是通过微信发来的。有意思的是,我的发小或者我的侄子,都把发来的照片称作“老照片”。我和我的发小,认可拍摄于四十年代那张照片为“老照片”;我的侄子生于六七十年代,没有见过四十年代时的武平县城,所以把六十年代拍摄的照片称作“老照片”。不同时代出生的人,对不同时代拍摄的照片,在认知上出现差异。这很正常,但怎样才算老?难以界定。由此,我想起了“模糊数学”。这门学科是专门研究现实世界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