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中国的快餐

10月27日上午,我的外孙女婿小韩,委托司机给即将从我寓所乘车前往机场的舅舅、表弟送来了西安名小吃“肉夹馍”。事前我不知情,事后我感到小韩想得很周到,送“肉夹馍”也很得当:既可在旅途充饥,又能借此品尝西安小吃风味。
什么是“肉夹馍”,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用肉夹馍,实际上是用馍夹肉。既然是用馍夹肉,为什么叫成“肉夹馍”?当地人是这样解释的:最早也叫“馍夹肉”,但是陕西方言“馍”与“没”同音;说“馍夹肉”会理解为没有夹肉,因此改成“肉夹馍”。有的人则认为,“肉夹馍”是源自古汉语中的“肉夹于馍”的句式。这种宾语前置的表达方法,为的是突出馍里夹的是“肉”。在西安,用猪肉夹的馍,叫“肉夹馍”;用羊肉夹的馍,叫“羊肉夹馍”;用小菜夹的馍叫“菜夹馍”:还有“牛肉夹馍”、“ 凉皮夹馍”、“ 花干夹馍”、“ 肉哨子夹馍”等。在西安,以 “肉夹馍”、“ 岐山臊子夹馍”、“潼关肉夹馍”三种夹馍最受青睐。
我在西安几十年,接触最多的是“肉夹馍”。上世纪90年年代,外孙女上小学时,我负责每天从学校接她回家。在回家路上,都要求我给她买“肉夹馍”。“肉夹馍”就是“腊汁肉”+“白吉馍”。
什么是“腊汁肉”? “腊汁肉”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红烧肉。据介绍,“腊汁肉”是将猪肉(陕西人又叫‘大肉’)放进由丁香、蔻仁、良姜、花椒、大料、冰糖、桂皮、绍兴酒等20多种佐料煮成的陈年汤汁中,用小火炖烂。由于选料精细,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一般的肉食不同,具有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风味独特。有资料介绍,“腊汁肉”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那时称“寒肉”(可能与猪肉性寒有关),唐代又称“腊肉”,世代流传,历经演变。腊汁肉的特点是色亮红润、软烂醇香、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入口即化。相传,唐朝有位樊姓人家在长安经营腊汁肉。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904年),陕西蓝田县的樊炳仁,在西安南院门卢进士巷(今卢荡巷)经营起腊汁肉。有人说,这就是当年唐代樊家真传;也有人说,这是姓氏的巧合。1926,樊炳仁把在北京从厨的儿子樊凤祥叫回西安参与店务,并把儿子的别名“茂春”用在店名里,取名“义茂春”。从此,挂起了“义茂春樊记腊汁肉”的招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西安的竹笆市就看到过“樊记肉夹馍”的门店。在那个年代,“樊记肉夹馍”独占鳌头,吃肉夹馍,似乎只有“樊记肉夹馍”一家。
什么是“白吉馍”?“白吉馍”与一般的蒸馍、烙饼不一样。据史料记载,白吉馍发源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的北极镇,北极镇原名白骥镇,自古是陕甘通衢要道,设有驿站。因驿马全是白色因而得名白骥驿。金朝设白骥镇,明清时候,群众将“白骥”转音为“白吉”,也有人说是因为骥字难写,就成了“白吉”。白吉出产的馍,就叫“白吉馍”。据介绍, 制作“白吉馍”的面要好,用高筋小麦粉;和的面比一般的烧饼面要软;烙饼方法,一般的烧饼面坯为饼状,而白吉馍的面坯为碗状,烙馍时碗状面坯的碗底朝下进行烙制,这样烙出的白吉馍,“焦黄酥脆两张皮、铁圈虎背菊花心”,馍上自然形成的图案,很漂亮。
用于“肉夹馍”的“腊汁肉”分三种,即纯瘦,肥瘦,肥皮。一般的年轻女子、小孩,大多喜欢吃纯瘦;大部分成年人爱吃肥瘦;被称为“骨灰级”的食客,专门要吃肥皮,即肉皮和它下面的少许脂肪,肥而不腻,胶糯香滑,是腊汁肉中的精品。目前,“腊汁肉”售价,根据用肉情况(纯瘦还是肥瘦还是肥皮)、肉量多少有所区别,由9元-15元一个不等。
在介绍完“肉夹馍”以后,有必要谈谈潼关肉夹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我还没见过、吃过潼关肉夹馍。进入本世纪后,潼关肉夹馍进入西安市场,与西安本地的“肉夹馍”相比拼。老潼关肉夹馍,据说起源于初唐时期,也是陕西的特色肉夹馍之一。潼关肉夹馍与白吉馍夹馍不同,其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且老潼关肉夹馍是热馍夹凉肉(凉的腊汁肉),馍酥肉香,爽而不腻,咬上一口,酥脆掉渣,整体给人感觉就是馍酥肉香。潼关肉夹馍,以其干、脆、酥、香等特点,赢得了众多顾客。我也喜欢吃潼关肉夹馍;我的外孙女婿委托司机给他舅舅买的,也是潼关肉夹馍。
我从西安出版的报纸获悉,2016年6月15日起,肉夹馍、葫芦头泡馍、biangbiang面、蓝田荞面饸饹在内的几种西安地方小吃有了统一的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