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铜器?

昨天(9月14日)出版的西安《华商报》,在头版显要位置,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的消息,刊发了习主席认真观看“何尊”铭文的照片,以及习主席所作的“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的指示。习近平主席在去甘肃考察途中,专门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说明习主席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视,尤其是像青铜器这样的离我们时间久远的文物,不但要保护好,而且要宣传阐释好。
什么是青铜器?我通过学习了解到,青铜器是指中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经烧制、锻造后所形成的各种器物。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铜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 。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比纯铜的硬度大。加了锡的铜,颜色金黄,被称为“金”或“吉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用锡+铜制造的器具,会因氧化而变为青绿色,因此得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用青铜制作的器具很多,包括炊器、食器、酒器、乐器、车马饰、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学者们把制作成的青铜器按社会功能进行分类,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四大类。
1. 礼器: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2.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3.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青铜殉葬礼器,一般由鼎,簋(音gui 三声)、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
4. 日用器:青铜日用器种类很多,主要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日用杂器。以食器为例,包括:鼎:用于煮食,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从商前期至春秋历一千余年,青铜鼎的造型变化很大,但从整体看仍未脱出两耳、三足、中腹的基本形制。鬲(音li 四声):用于煮粥,比鼎小,三足,足上部肥大内空。簋(gui):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
日前,习主席考察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藏有大量十分珍贵的出土青铜器。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2000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20余件,包括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
中国首批禁止出境的、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因为何尊铭文中最早出现了“中国”两字,受到特别重视。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镇,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见附图)。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这里讲到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据学者考证,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不具有现在“中国”的含义。122字的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迁都于洛邑
据报道,今年秋季用的中学历史教材封面,将有何尊照片。这意味着璀璨的中华文明之光,将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孕育出强国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进一步了解何尊,我把何尊铭文抄录如下,供亲友阅览。
附录何尊铭文: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國),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
周成王开始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